诸佛村乡在世界,四海三田遍满生。

佛共众生同一体,众生是佛之假名。

若欲见佛看三郡,田宅园林处处停。

或飞虚空中扰扰,或掷山水口轰轰。

或结群朋往来去,或复孤单而独行。

或使白日东西走,或使暗夜巡五更。

或乌或赤而复白,或紫或黑而黄青。

或大或小而新养,或老或少旧时生。

或身腰上有灯火,或羽翼上有琴筝。

或游虚空乱上下,或在草木乱纵横。

或无言行自出宅,或入土坑暂寄生。

或攒木孔为乡贯,或遍草木或窠城。

或转罗网为村巷,或卧土石作阶厅。

诸佛菩萨家如是,只个名为舍卫城。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佛与众生之间的关系,以及佛在世间显现的各种形态和活动。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佛与众生的关系比喻为“一体”,强调了佛与众生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诗中提到佛可以化现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无论是空中、山水间、田野里,还是在草木、鸟兽、昆虫乃至自然现象中都能找到佛的身影。佛的显现形式多样,从飞翔的鸟、跳跃的鱼,到行走的兽、静止的虫,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中也能见到佛的存在。这种广泛而深入的显现,体现了佛无处不在、普渡众生的精神。

诗中的“舍卫城”象征着佛的教化之地,也是众生聚集之处。通过描述佛在舍卫城的各种显现,诗人旨在传达一个核心思想:佛与众生同体,佛就在我们身边,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这种观念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察,认识到佛性就在自己心中,以及周围的一切之中,从而促进内心的觉醒和慈悲的实践。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独特理解,也体现了其对宇宙万物深刻而细腻的观察和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作品。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其一)

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

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颂(其二)

凡地修圣道,果地习凡因。

恒行无所践,常度无度人。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大乘赞十首(其一)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

若欲悟道真体,莫除色声言语。

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

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绕。

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

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

若欲作业求佛,业是生死大兆。

生死业常随身,黑暗狱中未晓。

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

法界量同太虚,众生智心自小。

但能不起吾我,涅盘法食常饱。

形式: 六言诗

大乘赞十首(其二)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

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

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

烦恼因心有故,无心烦恼何居?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

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

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

动静两亡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

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馀。

形式: 六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