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六十二首(其五十四)

寻因途乃异,及舍趣犹并。

苦极思归乐,乐极苦还生。

岂非罪福别,皆由对著情。

若断有漏业,常见法身宁。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道世所作的《颂六十二首》中的其五十四首。诗中探讨了人生的苦乐循环与罪福因果的关系,以及断绝有漏业后所能达到的境界。

首句“寻因途乃异,及舍趣犹并”,描绘了人在追寻因果的过程中,道路看似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地却可能相似。这里隐含着人生选择与命运之间的微妙关系。

接着,“苦极思归乐,乐极苦还生”两句,以苦乐的极端体验为引子,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轮回。苦到极致时渴望解脱,乐到极点时又会引发新的痛苦,这种循环体现了人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岂非罪福别,皆由对著情”进一步阐述了罪福的差异是由人的情感态度决定的。这里的“对著情”可以理解为对待事物的态度或情感倾向,强调了个人主观意识在因果律中的作用。

最后,“若断有漏业,常见法身宁”表达了通过断除贪嗔痴等有漏业(即不纯净、不圆满的业力),能够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解脱,见到法身(即超越物质世界、达到精神层面的真实存在)。这反映了佛教中追求解脱、实现涅槃的思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探讨人生的苦乐、罪福与因果关系,引导读者思考如何通过断除烦恼、净化心灵,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收录诗词(62)

道世(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六十二首(其五十五)

四生诚易转,五阴病难痊。

寿报虽延促,终成丘墓尘。

徒知饵六色,会当悲九泉。

复悯轮回趣,难成不坏身。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五十六)

邈邈爱王城,峨峨欣鹫岭。

业结三界狱,利钝十使颈。

浊恶顺下趣,断漏升上顶。

著我甘苦报,怖象投丘井。

翘翘羡化伦,念念除心瘿。

宿佑遇释尊,高慕大仙颖。

既破无明结,还同欣鹫岭。

荷戢怡冲心,随憩靡不静。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五十七)

五体悔前朝,三屈忏中夕。

鸣椎诫旭旦,哀我苦劳役。

引目寓金言,悲伤尘垢积。

咄哉形非我,嗟往恒沉溺。

踟蹰歧路嵎,挥手谢中折。

洗涤归诚忏,皎洁凌云释。

萧索业苦离,升陟随缘益。

虽未齐高踪,且免幽途历。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五十八)

大慈振法鼓,开悟无明聋。

炉冶心秽垢,防非如利锋。

护鹅不惜命,守草养生同。

五篇遮轻重,七聚荡心胸。

晨朝宣宝偈,夕夜虔诚恭。

近求出苦海,远念法身踪。

七支净三业,五分满金容。

各愿坚固戒,净土得相逢。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