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六十二首(其五十六)

邈邈爱王城,峨峨欣鹫岭。

业结三界狱,利钝十使颈。

浊恶顺下趣,断漏升上顶。

著我甘苦报,怖象投丘井。

翘翘羡化伦,念念除心瘿。

宿佑遇释尊,高慕大仙颖。

既破无明结,还同欣鹫岭。

荷戢怡冲心,随憩靡不静。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开篇“邈邈爱王城,峨峨欣鹫岭”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王城)与精神追求(鹫岭)的不同态度。接着,“业结三界狱,利钝十使颈”揭示了众生在因果循环中所受的束缚,无论是善业还是恶业,都如同枷锁一般,限制着个体的发展。

“浊恶顺下趣,断漏升上顶”进一步阐述了善恶业力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指出人们往往被欲望和贪念所驱使,陷入低下的追求,而真正的解脱之道在于断绝烦恼,追求精神的提升。“著我甘苦报,怖象投丘井”则通过比喻,强调了因果报应的必然性,即使是最微小的行为,也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如同恐惧的野兽落入深井,无法逃脱。

“翘翘羡化伦,念念除心瘿”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的渴望,希望去除内心的障碍,达到心灵的净化。“宿佑遇释尊,高慕大仙颖”则提到遇见佛陀这样的圣人,是前世修来的福分,表达了对佛陀智慧的崇敬与向往。“既破无明结,还同欣鹫岭”总结了修行的最终目标——破除无知与迷惑,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最后,“荷戢怡冲心,随憩靡不静”表达了诗人修行后的内心状态,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喜悦,体现了佛教中“心无挂碍,无有恐怖”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解脱、内心平和的过程,以及对佛陀智慧的崇敬与向往,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作品。

收录诗词(62)

道世(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六十二首(其五十七)

五体悔前朝,三屈忏中夕。

鸣椎诫旭旦,哀我苦劳役。

引目寓金言,悲伤尘垢积。

咄哉形非我,嗟往恒沉溺。

踟蹰歧路嵎,挥手谢中折。

洗涤归诚忏,皎洁凌云释。

萧索业苦离,升陟随缘益。

虽未齐高踪,且免幽途历。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五十八)

大慈振法鼓,开悟无明聋。

炉冶心秽垢,防非如利锋。

护鹅不惜命,守草养生同。

五篇遮轻重,七聚荡心胸。

晨朝宣宝偈,夕夜虔诚恭。

近求出苦海,远念法身踪。

七支净三业,五分满金容。

各愿坚固戒,净土得相逢。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五十九)

愚夫贪世利,俗士重虚名。

三空既难辩,八风恒易倾。

物我久空性,色心仍自萦。

盛年爱华好,老死丘墓成。

居高非虑祸,持满不忧盈。

名利甘刀害,将非安久祯。

凡愚苟求利,譬犬见秽精。

不知祸来至,焉知怨苦声。

形式: 偈颂 押[庚]韵

颂六十二首(其六十)

啖他身血肉,贪毒无慈矜。

养兹身秽质,虫㝢内消融。

不护僧净器,受此厕中虫。

后报入地狱,苦痛未知穷。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