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西山郑谷神

西望郑先生,焚修在杳冥。

几番松骨朽,未换鬓根青。

石阙凉调瑟,秋坛夜拜星。

俗人应抚掌,闲处诵黄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翻译

向西遥望郑先生,修行生活在幽深朦胧之地。
经历了多次松树老去朽烂,他的鬓发却仍未变白。
在石砌的宫门外凉风中弹奏瑟琴,秋夜的祭坛上礼拜星辰。
凡人或许会拍手称奇,在闲暇时他诵读着《黄庭经》。

注释

西望:向西远望。
郑先生:指一位姓郑的修行高人。
焚修:修炼,修行。
杳冥:幽深,深远,形容修行之地隐蔽。
几番:几次,多次。
松骨朽:松树的骨头(比喻)朽烂,指时间久远。
未换:没有改变。
鬓根青:鬓角的黑发,比喻青春未老。
石阙:石砌的门阙,这里可能指道观或寺庙的入口。
凉调瑟:在凉爽中调试瑟这种古乐器,形容清静的修行生活。
秋坛:秋季祭祀的坛台。
拜星:向星星礼拜,象征对自然的崇敬。
俗人:普通人,非修行者。
应抚掌:应该会拍手称赞,表示惊奇或赞赏。
闲处:在闲暇的时候或地方。
诵黄庭:诵读《黄庭经》, 一部道教经典。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所作,名为《寄西山郑谷神》。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郑谷先生的深切怀念与尊崇之情。

“西望郑先生,焚修在杳冥。” 开篇即设定了一种遥远而敬仰的氛围。诗人面向西方,心中所想的是那位已故的郑先生,而“焚修”则是古代祭祀的一种方式,此处表达了诗人对郑先生的缅怀之情。

“几番松骨朽,未换鬓根青。” 这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松树的骨架已经开始腐朽,但鬓发(即头发)却仍旧保持着青黑色,意味着虽然时光在不断流失,但诗人对郑先生的记忆依然清晰如新。

“石阙凉调瑟,秋坛夜拜星。” “石阙”常用来形容古代祭坛,“凉调瑟”则描绘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诗人在秋夜的祭坛上,对着繁星点点进行礼拜,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虔诚,也映射出他对郑先生崇敬之情。

“俗人应抚掌,闲处诵黄庭。” 这两句中,“俗人”指的是普通百姓,而“抚掌”则是一种表示欢喜、赞叹或是祈愿的动作。诗人呼吁世人在闲暇时刻应当诵读《黄庭经》,这不仅是对道教经典的推崇,也反映出诗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纪念郑先生,并与之精神相通。

整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分子、修行者的敬仰,以及对逝者哀悼的复杂情怀,是一篇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寄西川惠光大师昙域

禅月有名子,相知面未曾。

笔精垂壁溜,诗涩滴杉冰。

蜀国从栖泊,芜城几废兴。

忆归应寄梦,东北过金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寄许州清古

北来儒士说,许下有吟僧。

白日身长倚,清秋塔上层。

言虽依景得,理要入无徵。

敢望多相示,孱微老不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寄阳岐西峰僧

西峰残照东,瀑布洒冥鸿。

闲忆高窗外,秋晴万里空。

藤阴藏石磴,衣毳落杉风。

日有谁来觅,层层鸟道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寄体休

南州君去为寻医,病色应除似旧时。

久别莫忘庐阜约,却来须有洞庭诗。

金陵往岁同窥井,岘首前秋共读碑。

两处山河见兴废,相思更切卧云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