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蒲衣弟

天地岂无意,北风吹小斋。

不因云雁起,那感弟兄怀。

微躯幸无恙,远托渐多佳。

惭愧梅花下,依稀白满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佳]韵

鉴赏

此诗《寄怀蒲衣弟》由明末清初诗人王鸣雷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自然景象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兄弟的深切思念。

首句“天地岂无意,北风吹小斋”,诗人以天地设问,似乎在探寻自然界的深意,北风呼啸,吹拂着简陋的书斋,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深沉的氛围。这一句不仅描绘了环境,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接着,“不因云雁起,那感弟兄怀”两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远方兄弟的思念之情。云雁的起落,本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为了触发思念之情的契机。没有云雁的起落,他难以感受到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这既是对兄弟情谊的深情呼唤,也是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

“微躯幸无恙,远托渐多佳”两句,诗人转而表达对自身健康的庆幸以及对远方生活的期待。尽管身处异乡,但能够保持健康,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幸福。这里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也有对未来可能遇见的美好事物的憧憬。

最后,“惭愧梅花下,依稀白满阶”两句,诗人将思绪引向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梅花不仅象征着高洁与坚韧,也常常被用来寄托思乡之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诗人站在梅花之下,仿佛看到了满阶的白雪,这既是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内心情感的投射。通过这样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远方兄弟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美好时刻的珍惜与期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自然景象的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对兄弟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收录诗词(73)

王鸣雷(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山居

长夏溪行独有谁,溪前明月坐吟诗。

花开世上僧先觉,果熟林中鸟独知。

过水防龙深处起,卧山忆鹿病时饥。

从今应得闲无事,白发一回乌一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暮秋江上书所见

生后浮名过耳轮,烟霞漠漠悟前身。

鱼心怯浪空惊水,马眼临秋不怕尘。

海上偶逢山上叟,黑头相送白头人。

那堪晚节催篱菊,一夜霜风雁路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别虎丘山寺

老去别山如别世,三观四看未能忘。

鹿行僧径眉毛净,虎印经台爪掌香。

疏纸不堪书越绝,斋灯岂为荐吴亡。

他朝若忆此山寺,一百八声钟最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题东林寺

遍礼名山说大乘,倦来仍是策枯藤。

孤云千里白半顶,高竹百竿青一层。

风暖江龙寻食钵,雨寒秋鬼乞衣灯。

从来事事都忘却,忘却东林寺不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