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演上人之抚州觐使君叔

临川内史怜诸谢,尔在生缘比惠宗。

远别应将秦本去,幽寻定有楚僧逢。

停船夜坐亲孤月,把锡秋行入乱峰。

便道须过大师寺,白莲池上访高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临川内史对谢家子弟颇为怜爱,你的佛缘生活可与惠宗相比。
远离此地时定会带着佛经而去,深山寻访定会遇到楚地的僧人。
夜晚泊船独坐与孤月亲近,手持锡杖秋行穿越重重山峰。
途中必须经过大师寺,要在白莲池畔探寻高人的行踪。

注释

临川内史:指曾任临川内史的官员,这里代指有识之士或地方长官。
怜:怜爱,喜欢。
诸谢:指谢姓家族的众人,可能特指文化世家谢氏的成员。
生缘:佛教用语,指人生的缘分或因缘。
秦本:此处可能指佛经原本或重要的佛教典籍,秦代传入中国。
幽寻:在幽静深远的地方寻找。
楚僧: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僧人。
停船:船只停止行驶,停留。
孤月:单独的月亮,常用来形容清冷孤独的夜晚。
把锡:手持锡杖,僧人云游时所持的法器。
乱峰:形容山峰众多且错落不齐。
便道:顺便的道路,这里指顺路访问。
大师寺:一位有名望的大师所在的寺庙。
白莲池:以白莲花闻名的池塘,象征佛教圣地。
高踪:高人的行迹,这里指德高望重的僧侣或大师的遗迹。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皎然所作,名为《送演上人之抚州觐使君叔》。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不舍离别之情。

“临川内史怜诸谢,尔在生缘比惠宗。” 这两句开篇即点出了诗人与被送别者的深厚关系,内史怜诸谢可能是被送别者之名,而“尔在生缘比惠宗”则表明他们的缘分如同古代著名的惠宗父子般深厚。

“远别应将秦本去,幽寻定有楚僧逢。” 这两句写出了离别的痛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诗人希望朋友能在远方找到心灵的寄托,即使是在异乡也能遇到知音。

“停船夜坐亲孤月,把锡秋行入乱峰。”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景,诗人独自坐在停靠的船上,与明亮的月亮为伴,感受着秋天的凉意和大自然的宁静。把锡,即将锡刀插在船舷边,以此来比喻自己孤独的处境。

“便道须过大师寺,白莲池上访高踪。” 这两句表明诗人建议朋友在旅途中要去大师寺和白莲池探访高僧,寻求心灵上的寄托和指引。这里的“高踪”可能是对佛教高僧的一种尊称。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

收录诗词(514)

皎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谢,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 字:清昼
  • 籍贯:湖州(浙江吴兴)
  • 生卒年:730-799

相关古诗词

送裴判官赴商幕

商洛近京师,才难赴幕时。

离歌纷白纻,候骑拥青丝。

会喜疲人息,应逢猾虏衰。

看君策高足,自此烟霄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送裴秀才往会稽山读书

一身赍万卷,编室寄烟萝。

砚滴穿池小,书衣种楮多。

吟诗山响荅,泛瑟竹声和。

鹤板求儒术,深居意若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送裴邕之上京

辞山偶世清,挟策忽西行。

帆过随江疾,衣沾楚雪轻。

尚文须献赋,重道莫论兵。

东观今多事,应高白马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德守二叔侄上人还国清寺觐师

道贤齐二阮,俱向竹林归。

古偈穿花线,春装卷叶衣。

僧墟回水寺,佛陇启山扉。

爱别吾何有,人心强有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