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清貌淩寒玉,朝来拜拾遗。
行承天子诏,去感主人知。
剑佩分班日,风霜独立时。
名高住不得,非与九霄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作品,名为《送崔拾遗赴阙》。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以精美的语言表达了对朋友离别时的不舍和期许。
"清貌淩寒玉,朝来拜" 这两句描绘了一位清冷如玉、气质高洁之人的形象,早晨拜访,这样的开篇已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情境。"拾遗" 指的是崔拾遗,诗中的主人公,他即将踏上一段新的旅程。
"行承天子诏,去感主人知" 这两句表明了主人公的使命是传达皇帝的命令,而这份使命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主人的情谊。诗人通过这样的叙述,不仅展示了崔拾遗肩负的重任,也暗示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
"剑佩分班日,风霜独立时" 这两句描写的是主人公即将踏上的旅途,以及他独自一人在寒冷的风霜中行走的情景。"剑佩"象征着使者的身份和地位,而"班日"则是时间的划分,这里强调了他的离别和孤独。
"名高住不得,非与九霄期" 最后两句表达的是诗人对崔拾遗的赞赏和期望。"名高"指的是崔拾遗的声誉和才华,而"住不得"则暗示了他的才能无法在此处得到施展,必须到更宽广的天地中去实现。而"非与九霄期"则是诗人对朋友的最高祝愿,希望他能够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主人公外貌、使命、离别以及未来的美好祝愿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高远的期许,是一首送别之作中的佳篇。
不详
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声名大震
之官未入境,已有爱人心。
遣吏回中路,停舟对远林。
岛声淮浪静,雨色稻苗深。
暇日公门掩,唯应伴客吟。
莫辞东路远,此别岂闲行。
职处中军要,官兼上佐荣。
野亭枫叶暗,秋水藕花明。
拜省期将近,孤舟促去程。
青冥通去路,谁见独随缘。
此地春前别,何山夜后禅。
石桥隐深树,朱阙见晴天。
好是修行处,师当住几年。
五湖僧独往,此去与谁期。
兴远常怜鹤,禅馀肯废诗。
望云回寺晚,为讲到城迟。
还想安居日,应当后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