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旧山来复去,不与世人论。
得道书留箧,忘机酒满尊。
溪轩松偃坐,石室水临门。
应有频相访,相看坐到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逸者返回山中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诗人通过对比隐逸者的宁静生活与世人纷扰的差异,展示了自己对于淡泊明志、清净自守的向往。
“旧山来复去,不与世人论。”这里的“旧山”象征着归隐之地,也是诗人精神上的避风港。诗人不愿与俗世纠缠,只想在大自然中找到心灵的宁静。
“得道书留箧,忘机酒满尊。”“得道”指的是悟到了生命和宇宙的真谛,“书留箧”则是说隐逸者珍视那些能够引导自己达到这种境界的书籍。而“忘机酒满尊”则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通过饮酒来忘却世俗的烦恼。
“溪轩松偃坐,石室水临门。”这里描绘了隐逸者居住的环境,是一处溪边、竹林环绕的所在。诗人坐在松软的竹席上,身处一个由大自然构成的小屋内,外面是潺潺的溪流和清澈的水声,这一切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应有频相访,相看坐到昏。”这两句表达了对朋友间情谊深厚、互相扶持的期望。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即使是短暂的拜访,也能在彼此的陪伴下享受时间的流逝,直至日落天黑。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一种精神自由和心灵宁静的追求。它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颂,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深层次的探讨与表达。
不详
分散多如此,人情岂自由。
重来看月夕,不似去年秋。
息虑虽孤寝,论空未识愁。
须同醉乡者,万事付江流。
孤舟方此去,嘉景称于闻。
烟尽九峰雪,雨生诸派云。
沙寒鸿鹄聚,底极龟鱼分。
异日谁为侣,逍遥耕钓群。
岂易投居止,庐山得此峰。
主人曾已许,仙客偶相逢。
顾己恩难答,穷经业未慵。
还能励僮仆,稍更补杉松。
巴蜀水南偏,山穷塞垒宽。
岁时将近腊,草树未知寒。
独狖啼朝雨,群牛向暮滩。
更闻蛮俗近,烽火不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