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并序(其九)

沉沦三恶道,负持愚痴鬼。

荒忙身卒死,即遍伺命使。

反缚棒打走,先渡奈何水。

倒拽至厅前,枷棒这身起。

死经一七日,刑名受罪鬼。

牛头铁叉杈,狱卒把刀拓。

碓捣硙磨身,覆生还覆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地狱景象的生动描绘,充满了强烈的宗教色彩和对因果报应的深刻思考。诗人以一种近乎寓言的方式,将人类在世间的行为与死后所承受的报应联系起来,强调了道德与行为之间的紧密关系。

首先,诗中提到“沉沦三恶道”,暗示了人死后可能面临的地狱、饿鬼、畜生三种苦难境地,这是佛教中对死后世界的常见描述,强调了善恶因果的循环。

接着,“负持愚痴鬼”一句,直接点明了人的愚昧无知会带来恶果,这里的“鬼”并非实指,而是象征性的表达,意在警示人们要摆脱愚痴,追求智慧和道德。

“荒忙身卒死,即遍伺命使”则描绘了人在世时匆忙而无意义的生活,最终走向死亡,仿佛在等待命运的判决。这种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感慨,促使人们反思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反缚棒打走,先渡奈何水”、“倒拽至厅前,枷棒这身起”等描述,形象地展现了地狱中的酷刑,通过这些极端的惩罚手段,警示世人要警惕自己的行为,以免遭受类似的痛苦。

“死经一七日,刑名受罪鬼”进一步强调了死亡之后的审判,以及罪行的后果,让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直接影响来世的命运。

最后,“牛头铁叉杈,狱卒把刀拓。碓捣硙磨身,覆生还覆死。”这一系列的描述,将地狱的恐怖场景推向高潮,牛头马面的形象、铁叉、刀具、碓和磨等工具,都是传统地狱场景中的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世界,旨在强烈地警示人们要遵守道德规范,避免堕入地狱的深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比喻,构建了一个地狱的恐怖世界,旨在通过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因果报应的真理。

收录诗词(353)

王梵志(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 籍贯:卫州黎阳

相关古诗词

诗并序(其十)

撩乱失精神,无由见家里。

妻是他人妻,儿被后翁使。

驷马被金鞍,镂镫银秋辔。

角弓无主张,宝剑抛著地。

设却百日斋,浑家忘却你。

钱财他人用,古来寻常事。

前人多贮积,后人无惭愧。

此是守财奴,不兑贫穷事。

形式: 古风

诗并序(其十一)

夫妇相对坐,千年亦不足。一个病著床,遥看手不?。

正报到头来,徒费将钱卜。

宝物积如山,死得一棺木。

空手把两拳,口里徒含玉。

永离台上镜,无心开衣眠。

镜里尘满中,剪刀生衣醭。

形式: 古风

诗并序(其十二)

平坐歌舞处,无由更习曲。

琵琶绝巧声,琴弦断不续。

花帐后人眠,前人自薄福。

生坐七宝堂,死入土角触。

丧车相勾牵,鬼朴还相哭。

日理几千般,光影急迅速。

形式: 古风

诗并序(其十三)

富者办棺木,贫穷席裹角。

相共唱奈河,送著空冢各。

千休即万休,永别生平乐。

志者入西方,愚人堕地狱。

掇头入苦海,冥冥不省觉。

擎头乡里行,事当逞靴袄。

有钱但著用,莫作千年调。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