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曾向蓬莱宫里行,北轩阑槛最留情。
孤高堪弄桓伊笛,缥缈宜闻子晋笙。
天接海门秋水色,烟笼隋苑暮钟声。
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说姓名。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意境。开篇“曾向蓬莱宫里行,北轩阑槛最留情”两句,蓬莱宫乃仙境之所在,诗人曾经向往并漫步其间,北轩阑槛则是宫殿中的高阁,诗人对此处有特别的留恋之情。这里的“蓬莱宫”和“北轩阑槛”都是借古代传说中仙境的名词,表达诗人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接着,“孤高堪弄桓伊笛,缥缈宜闻子晋笙”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高处吹奏着古代贤者桓伊的笛子,声音悠扬而又有些凄凉。这里的“孤高”强调了诗人的孤独与超脱,而“缥缈宜闻子晋笙”则是说这样的音乐最适合在清幽的环境中聆听,这里的“子晋笙”可能指的是古代乐器或乐曲,增添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第三句“天接海门秋水色,烟笼隋苑暮钟声”描绘了一个秋日黄昏时分的景象。天空与大海相连,呈现出一片秋意浓厚的水色,而远处的寺庙在薄雾中显得有些朦胧,钟声也随着暮色渐渐响起。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哀愁的情感氛围。
最后,“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说姓名”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一种期待与愿望。这里的“他年”指的是未来的某一年份,而“著荷衣”则是形容穿上简单的衣物,准备远行。而“不向山僧说姓名”意味着诗人希望在某个时候能够隐姓埋名,到深山中与世隔绝,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清净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仙境、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对音乐和未来生活的想象,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诗意。
不详
汉族,唐代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发匀肉好生春岭,截玉钻星寄使君。
檀的染时痕半月,落梅飘处响穿云。
楼中威凤倾冠听,沙上惊鸿掠水分。
遥想紫泥封诏罢,夜深应隔禁墙闻。
春半年已除,其馀强为有。
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
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
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
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
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
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
帆湿去悠悠,停桡宿渡头。
乱烟迷野岸,独鸟出中流。
篷雨延乡梦,江风阻暮秋。
傥无身外事,甘老向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