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郭靖父还金陵(其二)

忆昨相从戎马间,屡披锦诰慰苍颜。

烟尘历遍疆陲役,风雪同谙道路艰。

子负此名心已白,我成何事鬓徒斑。

一杯握手无它祝,归为移文问北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回忆起往昔一同征战的日子,常常披着华丽的诏书来安慰我这苍老的脸庞。
我们一起经历过边疆的烽火与艰辛,风雪中共同熟悉了那艰难的道路。
你因名声而疲惫,内心已如白发般苍老,而我却一事无成,只是头发斑白。
举杯对酌,没有更多的祝愿,只希望回归后能以文章向北山发问。

注释

忆昨:回忆过去。
相从:一同。
戎马:战争。
锦诰:华丽的诏书。
苍颜:苍老的脸庞。
烟尘:战争中的烽烟尘土。
疆陲:边境。
风雪:风雪。
道路艰:道路艰难。
子负此名:你因这个名声。
心已白:内心已苍老。
鬓徒斑:头发斑白。
一杯握手:举杯对酌。
无它祝:没有更多祝愿。
归为移文:回归后写文章。
问北山:向北山发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战场上共同战斗的情景,以及对朋友离别时的感慨和祝愿。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

"忆昨相从戎马间"一句,通过回忆过去共同经历战争的日子,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屡披锦诰慰苍颜"则表现出朋友之间的关心与支持,锦诰可能指的是奖励或勉励的话语,而“慰苍颜”则是形容安抚心灵,让对方感到温暖。

接下来的两句"烟尘历遍疆陲役,风雪同谙道路艰",描述了战争的艰辛和环境的恶劣,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友情依然坚固不屈。

随后的"子负此名心已白,我成何事鬓徒斑",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可能是因为年岁已高,头发斑白,而自己仍未有所成就,但朋友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名声。

最后一句"一杯握手无它祝,归为移文问北山",则是在送别时对朋友的美好祝愿。诗人通过举杯、握手等动作传达了自己的情感,而“归为移文问北山”可能是表达了对朋友未来之路的关切和询问。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是一首送别诗中的佳作。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送郭靖父还金陵(其一)

慈恩得隽绿衣归,凡客南来罕似之。

名氏已标希吕第,文华要继幼安诗。

行登衮衮诸公上,毋鄙区区一尉卑。

踏雪同来子先去,梦随鞭影过江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清湘蒋尉(其二)

昔插金莲醉五泉,与君抵掌共谈天。

蜀山历遍数千里,荆渚重逢八九年。

子为丹砂行作吏,我无金鼎可求仙。

更怜不是春风手,雪意垂垂送去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清湘蒋尉(其一)

我学言诗诗不奇,蒋君言命却能诗。

岁寒如许松不改,春信未来梅已知。

丘壑何如归去好,江湖终匪老来宜。

辰州极去湘南近,办取柴桑三径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焦吏部造朝(其二)

火云赫赫汗衣流,人望公来望有秋。

契托棣华承缱绻,辞陈桑土愿绸缪。

行为霖雨千畴足,坐解西风一段忧。

从此江头波浪息,柳边赢得伴沙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