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匡阜诸公二首(其二)

峰前林下东西寺,地角天涯来往僧。

泉月净流闲世界,杉松深锁尽香灯。

争无大士重修社,合有诸贤更服膺。

曾寄邻房挂瓶锡,雨闻岩溜解春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山峰前树林下的东西两侧有寺庙,僧人们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汇聚又散去。
清泉与月光静静流淌,营造出一个宁静的世界,而杉树和松树深处,佛灯的香气被紧紧锁住。
难道没有大德高僧重新修缮庙宇?应当有许多贤者更加虔诚地信奉。
我曾寄宿邻近的僧房,挂起行者的水瓶和锡杖,雨中听到岩石间的流水声,如同春日融冰般清新。

注释

峰前:山峰的前面。
林下:树林之下。
东西寺:位于东边和西边的寺庙。
地角天涯:比喻极远的地方。
来往僧:四处云游的僧侣。
泉月:泉水与月光。
净流:清澈地流动。
闲世界:宁静的环境。
杉松:杉树和松树。
深锁:紧紧包围。
香灯:燃烧着散发香气的佛灯。
争无:难道没有。
大士:大德高僧。
重修社:重新修建庙宇。
合有:应该有。
诸贤:许多贤能之士。
更服膺:更加虔诚地信仰。
曾寄:曾经寄宿。
邻房:旁边的僧房。
挂瓶锡:挂起行者的水瓶和锡杖,象征暂住。
雨闻:在雨中听到。
岩溜:岩石间的流水。
解春冰:像春天的冰雪融化一样清新。

鉴赏

诗人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寺庙生活图景。"峰前林下东西寺",设定了一个隐逸幽深的场所,给人一种超然世外的感觉。而"地角天涯来往僧"则展现了僧侣们不为尘俗所累,心无杂念,只为佛法往返于这片净土之间。

接下来的两句"泉月净流闲世界,杉松深锁尽香灯"更是将这种超脱红尘的情怀推向高潮。泉水清澈如镜,月光洒落无声,这一切构成了一个与世俗隔绝、宁静安详的空间。而杉树和松树则像是守护着这个世界,让所有的香气都被深深地锁在这里,不为外界所扰。

中间两句"争无大士重修社,合有诸贤更服膺"透露出诗人对于那些能够重建庙宇、恢复信仰的高僧和智者们的敬意。他们不仅重建了物质上的庙宇,更重要的是维护了一种精神信仰。

最后两句"曾寄邻房挂瓶锡,雨闻岩溜解春冰"则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流露。似乎在诉说自己曾经寄住于寺庙旁边的小屋中,将酒瓶挂起,听着雨声顺着山石流淌,感觉到春天的寒冷逐渐消散。这不仅是一种生活写照,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解脱和温暖。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寄华山司空图

天下艰难际,全家入华山。

几劳丹诏问,空见使臣还。

瀑布寒吹梦,莲峰翠湿关。

兵戈阻相访,身老瘴云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寄孙鲂秀才

郡楼东面寺墙西,颜子生涯竹屋低。

书案飞飏风落絮,地苔狼藉燕衔泥。

吟窗晚凭春篁密,行径斜穿夏菜齐。

别后相思频梦到,二年同此赋闲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寄孙辟呈郑谷郎中

衡岳去都忘,清吟恋省郎。

淹留才半月,詶唱颇盈箱。

雪长松柽格,茶添语话香。

因论乐安子,年少老篇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寄寻萍公

闻在湓城多寄住,随时谈笑浑尘埃。

孤峰恐忆便归去,浮世要看还下来。

万顷野烟春雨断,九条寒浪晚窗开。

虎溪桥上龙潭寺,曾此相寻踏雪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