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老僧多病苦修偏,课诵行禅夜不眠。
更荷慈悲留过客,为怜单被自装绵。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和尚的生活状态与慈悲心肠。首句“老僧多病苦修偏”,点明了和尚的年龄与身体状况,以及他坚持修行的坚韧精神。接着,“课诵行禅夜不眠”描述了和尚每日的修行活动,无论是诵经还是行禅,都不分昼夜,体现了他对佛法的虔诚与执着。
“更荷慈悲留过客”,进一步展现了和尚的慈悲情怀,即使自己身体不适,也愿意接待过路的旅人,给予他们帮助与关怀。“为怜单被自装绵”,通过这一细节,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和尚对他人生活的体恤与关心,即使是在自己的生活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能想到为他人着想,亲自缝制棉被以保暖。
整首诗通过对一位年迈和尚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其个人的修行精神与慈悲之心,同时也传递出一种超越个人得失、关注他人福祉的高尚情操。在清冷的夜晚,这位和尚的形象如同一盏温暖的灯火,照亮了旅人的道路,也温暖了读者的心灵。
不详
初名秉镫,一字幼光,、西顽道人。汉族,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作为皖江文化的重要诗人,与同期的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学识渊博,文笔雄健,质朴宏肆,不事雕琢。他勇弃俗学,专治古文,文章精洁、典雅,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对数学、地理、训诂、义理亦有研究
死关侍者老千峰,苦行年深有病容。
见我橐中衣未制,亲携刀尺与裁缝。
此生已信付寒灰,物外惊疑何处来?
自是禅心死未尽,尚留俗相与人猜。
望去山腰一缕烟,到来钟梵肃诸天。
道人已习头陀行,为乞蓑衣与种田。
朝搥钟磬礼袈裟,惭愧男儿始出家!
胡跪阶前求剃草,可能选佛似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