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挽诗十首(其九)

幡翣离三殿,箫笳接两都。

尧殂如考妣,禹葬省人徒。

岂并游韶石,应同去鼎湖。

愁闻下竹使,海外走哀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旗帜飘动离开三座宫殿,音乐声连通两个都城。
像帝尧去世如同父母离世,大禹安葬时民众减少了许多。
他们不会一同游览韶石山,应该会一起前往鼎湖归隐。
悲伤的消息传来,使者从竹林中疾驰,海外的人都带着哀痛的消息赶来。

注释

幡翣:旗帜。
离:离开。
三殿:三座宫殿。
箫笳:箫笛等乐器。
接:连接。
两都:两个都城。
尧殂:帝尧去世。
考妣:父母。
禹葬:大禹安葬。
省:减少。
人徒:民众。
岂:难道。
并:一起。
游韶石:游览韶石山。
去鼎湖:前往鼎湖。
愁闻:悲伤地听到。
下竹使:竹林中的使者。
海外:海外的人。
哀符:哀痛的消息。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同所作,属于《仁宗皇帝挽诗十首》中的第九首。全诗通过对古代圣王尧、禹的陵墓及其遗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与思考,以及对现实政治的隐喻。

首句“幡翣离三殿”中的“幡翣”,即是古代帝王陵墓前的旗帜和玉石制成的仪仗,常用来象征皇家的威严。这里提及幡翣离开了尧舜时代的“三殿”,寓意着古代圣明之治的消逝。

紧接着,“箫笳接两都”中的“箫笳”指的是军乐器,常用于战争中。在这句诗里,它们连接了两个都城,暗示着战争与动荡的年代背景。

第三、四句“尧殂如考妣,禹葬省人徒”,分别提及尧帝陵墓之荒废以及大禹治水后被安葬的情景。这里,“考妣”意指寻访古人的陵墓,而“省人徒”则表达了对古代贤君遗迹的思念。

以下两句“岂并游韶石,应同去鼎湖”,诗人通过提及尧舜时代的乐器和禹的功绩之地,表达出与古圣先贤共鸣一曲的愿望。这里,“游韶石”指的是尧帝时期的乐器,而“应同去鼎湖”则是希望能够像大禹一样,达到治理天下的境界。

最后两句“愁闻下竹使,海外走哀符”,诗人表达了听到南方边疆之地(“下竹使”)的消息而感到忧虑,以及对远在海外传来的悲哀信息(“海外走哀符”)的心情。这里,“下竹”常用来指代南方,而“哀符”则是悲痛的象征。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圣王陵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沧桑、朝代更迭以及个人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感慨。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仁宗皇帝挽诗十首(其八)

被衮才凭几,跻阶忽受同。

哀文铺帝业,谥册讲仁功。

竭蹶趋群后,号咷动两宫。

铭旌来巩洛,万里卷悲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仁宗皇帝挽诗十首(其七)

浮世期云尽,清都位欲传。

秉圭徒请命,脱躧遂登仙。

遗泽流天下,重光照柩前。

几时来甲观,更待一千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仁宗皇帝挽诗十首(其六)

神鼎犹烘药,夷槃已实冰。

留恩均器服,下诏约山陵。

影殿虚绨几,皇堂掩漆灯。

萧萧柏城下,空有暮云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仁宗皇帝挽诗十首(其五)

政殿咨丞弼,经筵引俊髦。

未尝耽逸乐,终是过焦劳。

归路三山远,遗台万古高。

小臣无分去,定拥堕髯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