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蝉诗

白露凉风吹,朱明落照移。

鸣条噪林柳,流响遍台池。

忖声如易得,寻忽却难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白露时节凉风起,红日西沉余晖移。
林间柳树鸣声响,流水回荡遍台池。
尝试辨声易获取,但瞬息万变难以识。

注释

白露:指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秋季,天气开始转凉,夜间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常有白色露珠凝结。
朱明:指夏天,这里形容夕阳如火红般照耀。
落照:落日的余晖。
鸣条:指风吹动树枝发出的声音。
柳:一种树木,此处特指柳树,其枝条柔韧,常随风摇曳。
流响:流水的声音,此处也可能指声音像水流一样四处传播。
台池:台指亭台楼阁,池指园林中的水池,合指庭园景致。
忖声:忖(cǔn)声,此处意为揣测、聆听声音,可能是诗人对自然声响的感悟。
寻忽:寻即寻找,忽表示快速、突然,形容声音变化无常,难以捕捉。
难知:难以知晓或理解。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景图。"白露凉风吹,朱明落照移"展现了秋天清晨的场景,露珠在凉风中摇曳,阳光穿透树梢,给人以淡远之感。而"鸣条噪林柳,流响遍台池"则是蝉鸣声充满了林间和水边,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意境。

然而,在"忖声如易得,寻忽却难知"中,诗人的情感开始转向深邃。蝉鸣之声虽然容易捕捉,但要真正领悟它背后的生命哲理,却是困难的。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本质的思考,以及对流逝时光的无常感怀。

总体而言,这首咏蝉诗不仅展示了作者的观察力和艺术才华,更通过细微之处触发深层次的情感和哲理。

收录诗词(104)

江总(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 字:总持
  • 生卒年:519~594

相关古诗词

奉和东宫经故妃旧殿诗

故殿看看冷,空阶步步悲。

犹忆窥窗处,还如解佩时。

苔生无意早,燕入有言迟。

若令归就月,照见不须疑。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宛转歌

七夕天河白露明,八月涛水秋风惊。

楼中恒闻哀响曲,塘上复有辛苦行。

不解何意悲秋气,直置无秋悲自生。

不怨前阶促织鸣,偏愁别路捣衣声。

别燕差池自有返,离蝉寂寞讵含情。

云聚怀情四望台,月冷相思九重观。

欲题芍药诗不成,来采芙蓉花已散。

金樽送曲韩娥起,玉柱调弦楚妃叹。

翠眉结恨不复开,宝鬓迎秋度前乱。

湘妃拭泪洒贞筠,筴药浣衣何处人。

步步香飞金薄履,盈盈扇掩珊瑚唇。

已言采桑期陌上,复能解佩就江滨。

竞入华堂要花枕,争开羽帐奉华茵。

不惜独眠前下钓,欲许便作后来薪。

后来瞑瞑同玉床,可怜颜色无比方。

谁能巧笑特窥井,乍取新声学绕梁。

宿处留娇堕黄珥,镜前含笑弄明珰。

菤葹摘心心不尽,茱萸折叶叶更芳。

已闻能歌洞箫赋,讵是故爱邯郸倡。

形式: 乐府曲辞

庚寅年二月十二日游虎丘山精舍诗

纵棹怜回曲,寻山静见闻。

每从芳杜性,须与俗人分。

贝塔涵流动,花台偏领芬。

蒙茏出檐桂,散漫绕窗云。

情幽岂徇物,志远易惊群。

何由狎鱼鸟,不愿屈玄纁。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明庆寺诗

十五诗书日,六十轩冕年。

名山极历览,胜地殊留连。

幽厓耸绝壁,洞穴泻飞泉。

金河知證果,石室乃安禅。

夜梵闻三界,朝香彻九天。

山阶步皎月,涧户听凉蝉。

市朝沾草露,淮海作桑田。

何言望钟岭,更复切秦川。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