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陈陶在唐朝创作的,名为《哭宝月三藏大禅师》。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五个方面来表达对已故禅师的哀悼和怀念之情。
首先,“五峰习圣罢,乾竺化身归”,描绘了禅师在世时修行的高峰,以及他逝去后灵魂回归自然的境界。这里“五峰”可能指的是某个著名的佛教山峰,而“乾竺”则是对禅师精神层面转化的一种比喻,表明禅师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高尚境界。
接着,“帝子传真印,门人哭宝衣”,表现了禅师生前的威望以及他去世后弟子的哀伤。这里“帝子”暗示禅师的地位和尊贵,而“真印”则象征着禅师所传承的正统佛法。“门人”指的是禅师的弟子们,他们为失去师傅而哭泣,“宝衣”可能是对禅师遗物或法衣的称呼,充满了哀思。
然后,“一囊穷海没,三藏故园稀”,通过对比生前与逝去后的境况,进一步强调了 禅师不再的悲凉。这里“一囊”可能是指禅师在世时所持有的佛法,或是他修行的简朴,“穷海”则象征着广大无边的知识和智慧。“三藏”通常指的是佛教的经、律、论,即佛教全部教义的总称。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禅师去世后留下的空寂感。
最后,“无复天花落,悲风满铁围”,则是对逝去后的哀悼和自然界变化的一种联想。这里“天花”可能指的是夜空中的星辰,或是一种超自然的美丽景象,它们的“落”象征着禅师生命的消逝。“悲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伤,而“铁围”则是对禅师生前修行之地的一种比喻,可能暗示了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世界。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于已故禅师的崇敬和不舍,以及对逝去生命的哀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