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舍春日书怀(其二)

琵琶泉水碧溶溶,又见春归玉柱峰。

欢绪已阑羞老大,交期将近懒游从。

杏开暖萼融红蜡,柳放晴花拆白茸。

赋得上林佳景尽,不知谁为荐临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琵琶泉水清澈透明,春天又回到玉柱峰前。
欢快的心情已经消散,因年长而感到羞愧,对聚会也失去了兴趣。
杏花盛开,花瓣如融化的红蜡,柳树在晴天绽放出洁白的花絮。
我尽力描绘了上林苑的美好景色,却不知道谁能向临邛推荐我的诗篇。

注释

琵琶泉:形容泉水清澈。
碧溶溶:形容水色清亮。
玉柱峰:可能指代一座山峰。
阑:消散。
羞老大:因年长而感到羞愧。
交期:聚会或约定的时间。
游从:出游或参加聚会。
杏开:杏花开放。
暖萼:温暖的花萼。
红蜡:比喻鲜艳的杏花。
柳放:柳树开花。
晴花:晴天中的花朵。
白茸:形容柳絮的白色绒毛。
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佳景:美好的景色。
荐:推荐。
临邛:古代地名,这里可能指代欣赏者。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山水图景,通过琵琶泉的碧水、玉柱峰的春归,以及自然界的种种变化,展现了诗人对美好自然景致的深切感受与赞美。

"欢绪已阑羞老大"一句,则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同时也透露了一丝淡淡的自嘲意味,似乎在说自己年岁已高,对于游乐之事已不再像年轻时那般热衷。

接着,"杏开暖萼融红蜡,柳放晴花拆白茸"两句,更是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春天的景象。这里的杏花与柳絮,不仅形象鲜明,而且通过“融”和“拆”的动作字,增添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最后,"赋得上林佳景尽,不知谁为荐临邛"则是诗人对自己所处之地——上林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未知推荐者的一种感激和疑惑。这里的“不知谁为荐”可能暗含着一种对命运或贵人提携的感恩。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更通过对春日美景的细腻描摹,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与感激,是一篇融情于景、意境深远的佳作。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官舍春日书怀(其一)

自趋戎幕佐鞬櫜,四见新阴发旧柯。

学饮不成欢意少,好吟无倦苦心多。

舞伤池柳风图甚,泣破庭兰雨奈何。

敢对青春叹留滞,且须开口更狂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宜禄昭仁寺后轩

危栏凭绝壑,欲奈此时何。

但有夕阳处,就中秋色多。

与谁同徙倚,空自发吟哦。

便觉成羁旅,归心逐雁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房公湖

一顷清波四面平,宛然唐相旧经营。

高秋林木形容老,落日楼台綵绘明。

有景可寻兰棹远,无幽不入竹桥横。

二年所得官居乐,肯厌频来缓带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明教院

野径攲危入谷斜,曲岗回岭共交加。

经年不到为隔水,此日独游因看花。

两岸烟云闲景物,一轩泉石静生涯。

自怜冠佩婴身者,直入樊笼老岁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