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镜灯颂

伟哉真智士,能开方便津。

一灯明一体,十镜现十身。

身身相暵涉,灯灯作□因。

层层身土广,重重理事渊。

俨睹微尘佛,等逢毗目仙。

海印从兹显,帝纲义由诠。

一尘说法界,一切尘亦然。

五蕴十八界,寂用体俱全。

圆光含镜像,一异不可宣。

达斯无碍境,无那法报圆。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赞镜灯颂》由唐代诗人惟劲所作,通过“镜”与“灯”的比喻,深刻阐述了佛教中关于智慧、因果、平等、圆融等核心理念。

首先,“伟哉真智士,能开方便津”,赞美了真正智慧之人,能够开启通往智慧的途径,如同引领人们穿越知识的海洋。

接着,“一灯明一体,十镜现十身”,以一灯照亮整个世界,十面镜子映出十身形象,象征着一个真理或智慧可以影响和启迪无数人,体现了佛法中的普遍性和普渡众生的精神。

“身身相暵涉,灯灯作□因”,描述了个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如同灯与灯之间传递光明,说明了因果律在生活中的体现。

“层层身土广,重重理事渊”,强调了佛法的深邃和广泛,如同层层叠起的土层和深不可测的理法,需要深入探索和理解。

“俨睹微尘佛,等逢毗目仙”,表达了对小处见大、平凡中见非凡的感悟,如同在微小的尘埃中也能见到佛的身影,体现了佛法的普遍性和无处不在。

“海印从兹显,帝纲义由诠”,比喻佛法如同大海中的印记,从此显现,帝王的纲领和义理也得以阐明,强调了佛法对于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一尘说法界,一切尘亦然”,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佛法的载体,传递智慧和真理。

“五蕴十八界,寂用体俱全”,涉及佛教中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说明佛法涵盖了宇宙万物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佛法的全面性和包容性。

“圆光含镜像,一异不可宣”,强调了佛法的圆融和统一,如同圆光中包含的镜像,既是一也是异,难以言说其妙。

最后,“达斯无碍境,无那法报圆”,表达了达到佛法无碍境界的可能,以及法报圆满的愿景,即通过修行达到彻底觉悟,实现生命与智慧的圆满。

整体而言,《赞镜灯颂》通过“镜”与“灯”的意象,巧妙地融合了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展现了佛法的博大精深和普遍适用性,同时也蕴含了对智慧、因果、平等、圆融等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5)

惟劲(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述象骨偈

象骨雄雄举世尊,统尽乾坤是一门。

词锋未接承当好,莫待言教句里传。

拟议终成山海隔,擗面浑机直下全。

更欲会他泥牛吼,审细须听木马嘶。

形式: 偈颂

觉地颂(其一)

略明觉地名同异,起复初终互换生。

性海首建增名号,妙觉还依性觉明。

体觉俱含于明妙,明觉妙觉并双行。

妙觉觉妙元明体,全成无漏一真精。

明觉觉明明所了,或因了相失元明。

明妙二觉宗体决,体觉性觉二同明。

湛觉圆圆无增减,此中无佛与众生。

不觉始终非了了,不闻迷悟岂惺惺。

是称心地如来藏,亦无觉照及无生。

非生非灭真如海,湛然常住名无名。

太虚未觉生霞点,岂闻微尘有漏声。

空沤匪离于觉海,动寂元是一真明。

觉明体尔含灵焰,觉明逐焰致亏盈。

差之不返名无觉,会之复本始觉生。

本觉由因始觉生,正觉还依合觉明。

由地二种成差互,遂令浑作赖邪名。

具含染净双歧路,觉明含处异途萌。

性起无生不动智,不离觉体本圆成。

性起转觉翻生所,遂令有漏堕迷盲。

无明因爱相滋润,名色根本相次生。

七识转处蒙圆镜,五六生时蔽觉明。

触受有取相依起,生老病死继续行。

形式: 古风

觉地颂(其二)

业识茫茫没苦海,徇流浩浩逐飘零。

大圣慈悲兴救济,一声用处出三声。

智身由从法身起,行身还约智身生。

智行二身融无二,还归一体本来平。

万有齐含真海印,一心普现总圆明。

湛光焰焰何依止,空性荡荡无所停。

处处示生无生相,处处示灭无灭形。

珠镜顿印无来往,浮云聚散勿常程。

出没任真同水月,应缘如响化群情。

众生性地元无染,只缘浮妄翳真精。

不了五阴如空聚,岂知四大若干城。

形式: 古风

觉地颂(其三)

我慢痴山高屹屹,无明欲海杳溟溟。

每逐旃陁憍诳友,常随猛兽作悲鸣。

自性转识翻为幻,自心幻境自心惊。

了此幻性同阳焰,空花识浪复圆成。

太虚忽觉浮云散,始觉虚空本自清。

今古湛然常皎莹,不得古今凡圣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