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贺参政与应宣教诗应居与坟庐相近

庵外山高水不穷,庵中道德与时隆。

岂图宝所千峰静,得奉清言一笑同。

幽筑禅扉俱不远,水光萝月冷相通。

它年更约稽山老,共棹西溪十里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庵外山势高峻水流连绵不断,庵内修行者的道德与时代一同兴盛。
没想到在这千峰宁静的宝地,能与你共享清谈欢笑。
我们所居的禅房虽偏远,但水光藤萝月色却能清凉相通。
将来我还要邀请稽山的老友,一起划船游览西溪,感受十里清风。

注释

山高水不穷:形容山势高峻,水流连绵。
道德与时隆:道德修养与时代潮流同步增长。
岂图:没想到。
宝所:神圣或珍贵的地方。
清言一笑:清谈和欢笑。
幽筑:僻静建造。
禅扉:禅房门。
水光萝月:水边的光影和藤萝月色。
它年:将来。
稽山老:稽山的老朋友。
共棹:共同划船。
西溪十里风:西溪十里长的清风。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林庵院景象。首句"庵外山高水不穷"展现了庵院周围的自然环境,山势高峻,水流连绵,富有生机。次句"庵中道德与时隆"则点明庵内注重道德修养,随着时代变迁而愈发兴盛。

第三句"岂图宝所千峰静"表达了诗人对庵院选址的惊叹,这里隐藏在群峰之中,显得格外静谧。第四句"得奉清言一笑同"则流露出诗人与友人共享清谈的乐趣,笑声回荡在静谧的山间。

第五、六句"幽筑禅扉俱不远,水光萝月冷相通"进一步描绘了庵院的环境特点,禅房临近水边,月色萝光照亮,透出一股清凉与宁静。结尾两句"它年更约稽山老,共棹西溪十里风"则是对未来相聚的期待,诗人希望与朋友再次相约,一同泛舟西溪,享受清风拂面的惬意。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描绘庵院的环境和诗人与友人的交往,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道德修养的隐逸情怀,以及友情的深厚。

收录诗词(1494)

曹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世绩。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 号:松隐
  • 籍贯: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
  • 生卒年:1098—1174

相关古诗词

和都运龙图二首(其二)

老去心情故倦游,直诚自许赋休休。

清流固已久绝望,白发只今空满头。

软语每思挥玉麈,寻源便欲过瓜洲。

他年一棹烟江雨,有愧轻轻不下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和都运龙图二首(其一)

一时耆旧尽英游,玉节迎銮暂少休。

不以秦人视越瘠,载驰楚尾与吴头。

两淮浓被钟离政,一水聊萦杜若洲。

行见锋车还禁橐,已看仁化浃鱼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和钱处和野堂(其二)

堂隐云将隔,名高客已知。

半岩施匠石,一室见操为。

钟鼎功方著,山林兴未迟。

兰台风致在,更喜读新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和钱处和野堂(其一)

日净岚光上,山藏野意添。

海潮来隐几,越岫巧当帘。

绝俗宜招隐,论诗未属厌。

居虽朝市近,事事见安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