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夜砧

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

八月九日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

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哪户人家的思妇在秋天捣布,月亮凄苦,风也凄厉,砧杵声声让人悲伤。
八月九日这个漫长的夜晚,捣衣的声音响彻不停,千回万转没有尽头。
这声音恐怕要到天亮才会停止,每一次敲打都仿佛增添了一缕白发。

注释

思妇: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捣帛:古代洗涤后捶打布匹或丝绸,使质地平展。
月苦风凄:形容环境的凄凉,月亮暗淡,风声悲切。
砧杵:捣衣用的工具,石头做的叫砧,木棒叫杵。
正长夜:指深夜。
无了时:没有尽头,形容声音持续不断。
头尽白:头发全白,形容愁苦至极。
一茎丝:一根白发,象征年华老去和忧愁增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思妇在秋夜捣衣的场景,通过月光、风声和砧杵的声音,渲染出一种凄凉悲切的情感。诗中“八月九日正长夜”指出的时节,恰好是秋分前后,夜晚尤其漫长。思妇捣衣之声,如同千言万语,无尽无休,折射出她内心的忧虑与不舍。

“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则表达了时间流逝,到了破晓时分,思妇的头发已尽白,而每捣一下砧杵,却只能增加一点点细微如絲的成果,这不仅是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也是对生活艰辛、岁月匆匆的深刻写照。

诗人通过这种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底层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辛酸与孤独,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对于这类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全诗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反映出白居易倡导的“为民请命”的文学主张。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闻哭者

昨日南邻哭,哭声一何苦。

云是妻哭夫,夫年二十五。

今朝北里哭,哭声又何切。

云是母哭儿,儿年十七八。

四邻尚如此,天下多夭折。

乃知浮世人,少得垂白发。

余今过四十,念彼聊自悦。

从此明镜中,不嫌头似雪。

形式: 古风

闻崔十八宿予新昌弊宅时予亦宿崔家依仁新亭一宵偶同两兴暗合因而成咏聊以写怀

陋巷掩弊庐,高居敞华屋。

新昌七株松,依仁万茎竹。

松前月台白,竹下风池绿。

君向我斋眠,我在君亭宿。

平生有微尚,彼此多幽独。

何必本主人,两心聊自足。

形式: 古风

闻庾七左降因咏所怀

我病卧渭北,君老谪巴东。

相悲一长叹,薄命与君同。

既叹还自哂,哂叹两未终。

后心诮前意,所见何迷蒙。

人生大块间,如鸿毛在风。

或飘青云上,或落泥涂中。

衮服相天下,傥来非我通。

布衣委草莽,偶去非吾穷。

外物不可必,中怀须自空。

无令怏怏气,留滞在心胸。

形式: 古风

除官去未间

除官去未间,半月恣游讨。

朝寻霞外寺,暮宿波上岛。

新树少于松,平湖半连草。

跻攀有次第,赏玩无昏早。

有时骑马醉,兀兀冥天造。

穷通与生死,其奈吾怀抱。

江山信为美,齿发行将老。

在郡诚未厌,归乡去亦好。

形式: 古风 押[皓]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