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四友赞序(其二)虚心赞

君子学道,其心贵虚。此君之心,一物本无。

劲节坚竦,清影扶疏。剑拔环侍,十万丈夫。

细细其香,猗猗其绿。滴露和烟,锵金戛玉。

与子为友,惟日不足。何年栖凤,慰此幽独。

形式:

鉴赏

这首诗《梁溪四友赞序(其二)虚心赞》由宋代诗人李纲所作,以“虚心”为主题,描绘了君子学习之道,强调内心的谦虚与空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虚心”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通过“此君之心”、“劲节坚竦”、“清影扶疏”等形象来表达。

首先,“君子学道,其心贵虚”,开篇点明了主题,君子学习之道在于内心要保持空灵与谦虚。接着,“此君之心,一物本无”,以“此君”(可能指竹或松等植物)的心比作君子之心,强调其纯净无物,象征着内心的空灵与纯净。

“劲节坚竦,清影扶疏”,描述了植物的形态特征,劲直的枝干,高耸入云,清雅的影子在风中摇曳,展现出植物的坚韧与清丽。这里借植物的形象,寓意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坚韧不拔、清正高洁。

“剑拔环侍,十万丈夫”,以“剑拔环侍”形容君子周围充满力量与智慧,如同众多英勇的战士环绕,象征着君子周围环境的积极影响和众多贤士的陪伴。

“细细其香,猗猗其绿”,进一步描绘了植物的香气与绿色,细腻而清新,象征君子的内在美德与外在风貌的和谐统一。

“滴露和烟,锵金戛玉”,以露珠与烟雾的交融,以及金属碰撞的声音,来比喻君子的言行举止,既柔和又有力,既优雅又坚定。

最后,“与子为友,惟日不足”,表达了君子与他人交往时的真诚与热情,认为时间永远不够用来表达对朋友的珍惜与尊重。

“何年栖凤,慰此幽独”,以凤凰栖息于林中,象征君子的高尚品德能够吸引贤者,慰藉孤独的心灵,表达了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赞扬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虚心”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不仅展现了君子应有的品质与追求,也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深刻思考与赞美。

收录诗词(1653)

李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字:伯纪
  • 号:梁溪先生
  • 生卒年:1083年-1140年2月5日

相关古诗词

梁溪四友赞序(其三)幽芳赞

天地和气,萃于幽芳。言茁其芽,薰然国香。

绿叶紫茎,素荣缥房。纫以为佩,禦彼不祥。

采自深林,置于座侧。不改其度,其香满室。

与子为友,心同德一。优哉游哉,聊以永日。

形式:

梁溪四友赞序(其四)粲华赞

我有佳友,粲粲其华。金英炜煌,翠叶交加。

风露洒濯,色香相知。宛如美人,象服逶迤。

可以忘忧,莫如旨酒。泛此粲华,益我眉寿。

渊明一樽,子美三嗅。永结清欢,相从白首。

形式:

瑞光岩立化雀赞

菩萨游戏于神通,六道四生咸可入。

为欲化导诸有情,故于异类而出现。

谛观此雀甚微渺,每食一粒栖一枝。

卑飞不出蓬蒿间,远举安知鸿鹄志。

而能坐脱与立亡,依彼金容及香火。

屹然而化不震动,如以木石镌刻成。

非诸菩萨威神力,孰能现此希奇事。

我观三界诸众生,惟人实具大智慧。

妄想颠倒造诸业,失身沦入横生中。

重为毛群轻羽族,破碎一切诸蠕动。

虽云妙觉不销亡,无那沉迷益玄远。

菩萨慈悲哀悯故,化身与彼为导师。

缘终寂灭显示人,使知佛性无有二。

佛子若有瞻礼者,愿言悉发敬信心。

勇猛精进趣菩萨,皆具如是菩萨行。

形式:

绣观音赞

观音妙智力,无刹不现身。

出自针缕间,神通亦如是。

光华五采备,成此六铢衣。

云髻冰雪衣,宝冠璎珞饰。

庄严行道相,步步妙莲花。

慈眼视众生,睟然见于色。

愿言瞻敬者,回顾逍遥人。

系缚本来无,何往非自在。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