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其二)

马上胡琴塞上姝,郑中丞后有人无。

诗成桦烛飘金烬,八尺英公欲燎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翻译

在马上弹奏胡琴的是边塞的美女
郑中丞之后,还有这样的人才吗

注释

马上:骑马时。
胡琴:中国传统弦乐器。
塞上:边塞地区。
姝:美女。
郑中丞:历史上的人物,这里可能指代有才华的官员。
后有人无:是否还有像他那样的人。
诗成:诗写完后。
桦烛:桦木制成的蜡烛。
飘金烬:烛火闪烁着金色的火花。
八尺英公:身材高大、英气逼人的公卿。
欲燎须:想要点燃自己的胡子,表示豪情或激动。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在景文山堂聆听筝曲的诗句,由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苏轼所创作。诗中通过对比和联想,勾勒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氛围。

"马上胡琴塞上姝" 一句,以鲜明的画面将听者带入一场充满异域风情的筝曲演奏会。"郑中丞后有人无" 则通过对古代音乐家郑 丞相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今音乐艺术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超越时空、与古人交流的情怀。

"诗成桦烛飘金烬" 这一句中,“诗成”指的是筝曲演奏完毕,而“桦烛飘金烬”则是形容音乐的美好如同熔化的金属一般流淌,这里的“桦烛”可能是对古代乐器的一种想象,通过这种比喻,诗人表达了音乐之美妙、动听。

"八尺英公欲燎须" 这句中,“八尺”指的是筝的长度,而“英公”则是对古代大音乐家伯牙的尊称。这里诗人借用伯牙欲以琴弦试音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艺术境界的追求和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听筝体验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更透露出他对于音乐艺术的高度评价与个人情感的投射。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其三)

荻花枫叶忆秦姝,切切么弦细欲无。

莫把胡琴挑醉客,回看霜戟褚公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琴河感旧(其四)

长向东风问画兰,玉人微叹倚栏杆。

乍抛锦瑟描难就,小叠琼笺墨未干。

弱叶懒舒添午倦,嫩芽娇染怯春寒。

书成粉箑凭谁寄,多恐萧郎不忍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送李陶通直赴清溪

忠文、文正二大老,苏、李、广平三舍人。

喜见通家贤子弟,自言得邑少风尘。

从来势利关心薄,此去溪山琢句新。

肯向西湖留数月,钱塘初识小麒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余往见之。尝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岭上,名之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

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

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

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

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

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

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

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

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

大千在掌握,宁有别离忧。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