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其三)

荻花枫叶忆秦姝,切切么弦细欲无。

莫把胡琴挑醉客,回看霜戟褚公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翻译

在秋风中,我怀念着远方的佳人,她的身影如同荻花和枫叶般美丽。
琴声低微,如丝如缕,仿佛快要消失在空气中。

注释

荻花:一种水生植物,秋季开花,白色或淡黄色,象征清冷或思乡之情。
枫叶:秋天变红的枫叶,常用来象征思念和离别。
么弦:古代弦乐器上的小弦,这里形容琴音轻细。
醉客:喝醉的客人,可能指代诗人自己或他人在酒宴中的状态。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其三)》。诗中通过对秦姬的回忆和胡琴的声音来表达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无限的情感。

"荻花枫叶忆秦姝"一句,借用了古代美女秦姬的形象,通过荻花和枫叶这种自然景物的联想,表达诗人对往昔情人的怀念之情。这里的“荻”指的是水边的荻草,而“枫叶”则是红色的枫树叶,这两种景象在秋天尤为明显,它们的凄美与孤寂正好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往昔美好的追忆。

"切切么弦细欲无"一句,通过筝曲中细腻的琴声来形容这种情感到了极致,几乎难以用语言表达。这里的“切切”描绘出琴声中的哀伤和纤细,而“么弦”则是指筝曲中的细弱之音,"细欲无"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即使是最细腻的声音也难以完全表达。

"莫把胡琴挑醉客"一句,劝诫不要用胡琴(一种古代弦乐器)来唤醒沉醉的人。这里的“醉客”形象可能暗指诗人自己,他希望在这种情绪中沉浸,不愿被打扰。

最后一句"回看霜戟褚公须"则是说回头去看那些已经过去的时光,就像霜冻的矛(古代兵器)和褚公(古人名)的胡须一样,都显得那么遥远而不可触及。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无奈,时间流逝,一切都变得渺茫难寻。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景物与情感的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怀与对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琴河感旧(其四)

长向东风问画兰,玉人微叹倚栏杆。

乍抛锦瑟描难就,小叠琼笺墨未干。

弱叶懒舒添午倦,嫩芽娇染怯春寒。

书成粉箑凭谁寄,多恐萧郎不忍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送李陶通直赴清溪

忠文、文正二大老,苏、李、广平三舍人。

喜见通家贤子弟,自言得邑少风尘。

从来势利关心薄,此去溪山琢句新。

肯向西湖留数月,钱塘初识小麒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余往见之。尝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岭上,名之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

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

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

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

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

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

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

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

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

大千在掌握,宁有别离忧。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问渊明

子知神非形,何复异人天。

岂惟三才中,所在靡不然。

我引而高之,则为日星悬。

我散而卑之,宁非山与川。

三皇虽云没,至今在我前。

八百要有终,彭祖非永年。

皇皇谋一醉,发此露槿妍。

有酒不辞醉,无酒斯饮泉。

立善求我誉,饥人食馋涎。

委运忧伤生,忧去生亦还。

纵浪大化中,正为化所缠。

应尽便须尽,宁复事此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