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河感旧(其四)

长向东风问画兰,玉人微叹倚栏杆。

乍抛锦瑟描难就,小叠琼笺墨未干。

弱叶懒舒添午倦,嫩芽娇染怯春寒。

书成粉箑凭谁寄,多恐萧郎不忍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常常向东风询问关于兰花的事,美人微微叹息着倚靠在栏杆上。
突然放下华丽的锦瑟,描绘兰花的画作难以完成,小小的折叠着精致的纸张,墨水还未干透。
纤弱的叶子懒得舒展,更增添了午后的慵懒,娇嫩的新芽害怕春天的寒冷。
诗写成了扇面,却不知该托付给谁寄出,只担心萧郎看到后会心生不忍。

注释

东风:指春风,象征生机和希望。
玉人:美丽的女子,常用来形容女性。
锦瑟:古代弦乐器,这里代指华美的事物。
粉箑:扇子,用扇面制成,这里指代诗作。
萧郎:古代女子对情人或心上人的称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春日里独自欣赏兰花的情景。她似乎在向东风询问兰花的画法,而玉人(这里指的是美丽的女子)轻轻叹息,倚靠在栏杆上。这不仅展示了女子对兰花的热爱,也透露出她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乍抛锦瑟描难就”一句中,“乍”通常解作“偶尔”或“有时”,这里指的是女子偶尔地弹奏着锦瑟(一种精美的古代乐器),但音符却难以完美地连贯起来。这反映了她内心的不宁静和创作上的困难。

“小叠琼笺墨未干”则描写女子在书写时,字迹尚未完全干透,便又继续在精致的纸张(琼笺)上添加新的文字。这表明了她对文学创作的专注和执着,同时也反映出她内心世界的丰富和细腻。

“弱叶懒舒添午倦,嫩芽娇染怯春寒”两句中,通过兰花的生长状态来形容女子的情感。弱小的兰花叶子在午后的阳光下显得有些疲惫,而新生的嫩芽则因为春天的微冷而显得尤为脆弱。这是对她内心世界的一种比喻,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也不乏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凉。

最后两句“书成粉箑凭谁寄,多恐萧郎不忍看”表达了女子完成了一份书信或文章,但又担心这份情感的深沉和真挚会让收信者(这里称为“萧郎”,通常指的是亲密之人)感到难以承受。这种担忧反映出她对他人的关怀,也是她内心世界中对情感交流的一种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也展示了明末清初时期文人对自然美景与个人情感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214)

吴伟业(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署鹿樵生、、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 号:梅村
  • 籍贯:灌隐主
  • 生卒年:1609~1672

相关古诗词

送李陶通直赴清溪

忠文、文正二大老,苏、李、广平三舍人。

喜见通家贤子弟,自言得邑少风尘。

从来势利关心薄,此去溪山琢句新。

肯向西湖留数月,钱塘初识小麒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余往见之。尝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岭上,名之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

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

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

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

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

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

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

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

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

大千在掌握,宁有别离忧。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问渊明

子知神非形,何复异人天。

岂惟三才中,所在靡不然。

我引而高之,则为日星悬。

我散而卑之,宁非山与川。

三皇虽云没,至今在我前。

八百要有终,彭祖非永年。

皇皇谋一醉,发此露槿妍。

有酒不辞醉,无酒斯饮泉。

立善求我誉,饥人食馋涎。

委运忧伤生,忧去生亦还。

纵浪大化中,正为化所缠。

应尽便须尽,宁复事此言。

形式: 古风

偶于龙井辩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

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

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