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陶通直赴清溪

忠文、文正二大老,苏、李、广平三舍人。

喜见通家贤子弟,自言得邑少风尘。

从来势利关心薄,此去溪山琢句新。

肯向西湖留数月,钱塘初识小麒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忠文、文正两位尊长,还有苏、李、广平三位舍人。
见到你们这些世家子弟,我感到十分欣喜,说自己在小城少有这样清雅的交往。
我向来淡泊名利,这次出行将会有更多山水间的灵感创作。
如果能在这里西湖畔停留数月,我就能初次见识到钱塘的才子麒麟儿。

注释

忠文:对忠良之士的敬称。
文正:对品行端正者的尊称。
苏:姓氏,这里指苏姓的舍人。
李:姓氏,这里指李姓的舍人。
广平:地名,可能指广平郡的舍人。
通家:世交,亲戚关系。
贤子弟:品德优秀或才华出众的年轻人。
风尘:世俗的纷扰,这里指官场的繁杂。
从来:一直以来。
势利:追求权势利益。
关心薄:对权势利益不甚在意。
溪山:山水,自然景色。
琢句:构思和创作诗句。
肯:愿意。
西湖:杭州著名的湖泊。
钱塘:古时的钱塘县,今杭州。
小麒麟:比喻才华出众的年轻人。

鉴赏

此诗为苏轼在宋朝所作,名为《送李陶通直赴清溪》。诗中通过对人物的称赞和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赴任之地的美好祝愿。

"忠文、文正二大老,苏、李、广平三舍人。"

此句点出了几位德高望重的人物,表明他们都是品行端方、受人尊敬的士族后裔。"苏"指的是苏轼自己,而"李"应是指诗中被送别之人李陶通直。

"喜见通家贤子弟,自言得邑少风尘。"

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之情,认为他们家门出人才,且个性豁达,不为世俗纷争所扰。

"从来势利关心薄,此去溪山琢句新。"

这两句是诗人对于李陶通直赴任清溪的美好祝愿。他认为,相比于过去那些只顾私利、缺乏深情的人,此次李陶将要前往的是一片清幽的山水之地,那里可以静心琢磨文章,创作出新的佳句。

"肯向西湖留数月,钱塘初识小麒麟。"

这里,苏轼邀请李陶在美丽的西湖边停留片刻,希望他能在那里发现或成就一番像小麒麟(即龙)般的人才和事迹。

总体来说,此诗通过对友人品德与赴任之地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美好祝愿和深厚的情谊。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余往见之。尝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岭上,名之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

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

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

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

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

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

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

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

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

大千在掌握,宁有别离忧。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问渊明

子知神非形,何复异人天。

岂惟三才中,所在靡不然。

我引而高之,则为日星悬。

我散而卑之,宁非山与川。

三皇虽云没,至今在我前。

八百要有终,彭祖非永年。

皇皇谋一醉,发此露槿妍。

有酒不辞醉,无酒斯饮泉。

立善求我誉,饥人食馋涎。

委运忧伤生,忧去生亦还。

纵浪大化中,正为化所缠。

应尽便须尽,宁复事此言。

形式: 古风

偶于龙井辩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

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

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送程之邵签判赴阙

夜光不自献,天骥良难知。

从来一狐腋,或出五羖皮。

贤哉江东守,收此幕中奇。

无华岂易识,既得不自随。

留君望此府,助我怜其衰。

二年促膝语,一旦长揖辞。

林深伏猛在,岸改潜珍移。

去此当安从,失君徒自悲。

念君瑚琏质,当今台阁宜。

去矣会有合,岂当怀其私。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