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六十二首(其十五)

寻因途乃异,及舍趣犹并。

苦极思归乐,乐极苦还生。

岂非罪福别,皆由封著情。

若断有漏业,常见法身宁。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道世所作的《颂六十二首》中的第十五首,通过对比苦与乐、罪与福、有漏与无漏,探讨了人生境遇的复杂性和心灵修行的重要性。

首句“寻因途乃异,及舍趣犹并”描绘了人生的旅途,寻找因果关系时发现道路不同,而放下追求后却发现兴趣依然并存,暗示了人生道路的多样性和内心的丰富性。

“苦极思归乐,乐极苦还生”则揭示了苦与乐之间的转换,表达了人在极端状态下对另一种状态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快乐之后可能再次陷入痛苦,体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岂非罪福别,皆由封著情”提出了一种哲学思考,认为罪与福的区别在于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强调了个人选择和情感对命运的影响。

最后,“若断有漏业,常见法身宁”表达了通过断除贪嗔痴等有漏业,可以达到内心安宁和见到法身(佛教中指超越物质世界的真我或宇宙真理)的境界,体现了佛教修行的目标和方法。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人生的各种体验和修行的奥义,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收录诗词(62)

道世(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六十二首(其十六)

五欲昏神识,五盖蔽福力。

六根成苦集,六贼乱心色。

欲浪逐情飘,爱网随心织。

三毒障人空,四流漂不息。

至金虽改秋,斩筹方未极。

观鸽既无穷,猿攀此焉伏。

自非绝欲盖,何能远升陟。

齐驮届宝城,共睹能仁德。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十七)

业理信多绪,生途非一门。

安危诚易辙,清浊岂同源。

坠质空遗貌,寻香有去魂。幽衢下寮落,?路上飞翻。

凝阴凄复紧,声威聒已喧。

投身庇茅屋,怿虑入花园。

伉俪情多乱,贪嗔坐自昏。

遍知称自觉,挑手独为尊。

形式: 偈颂 押[元]韵

颂六十二首(其十八)

惰学迷三教,问者不知一。

合萼不结核,敷华何得实。

徒生高慢心,凌他非好毕。

坠落幽暗道,开闭牢深密。

一入百千年,万亿苦逼切。

对苦悔无知,方由堕慢媟。

至人善取譬,立志须明律。

英雄慢法时,焉知悔今日。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十九)

生来死还送,日往月复旋。

弱丧昏风动,流浪逐物迁。

愚戆失正路,漂没入重渊。

一坠幽暗处,万劫履锋辛。

六道旋寰苦,三业未曾全。

坠流无人救,凄伤还自怜。

归诚观像物,方知虚妄筌。

苦海深河趣,思登般若船。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