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六十二首(其十六)

五欲昏神识,五盖蔽福力。

六根成苦集,六贼乱心色。

欲浪逐情飘,爱网随心织。

三毒障人空,四流漂不息。

至金虽改秋,斩筹方未极。

观鸽既无穷,猿攀此焉伏。

自非绝欲盖,何能远升陟。

齐驮届宝城,共睹能仁德。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佛教思想为背景,探讨了欲望、贪爱、嗔恚、痴愚等六种烦恼(六欲)如何蒙蔽人的智慧与福力,导致心灵的痛苦与混乱。诗人通过“五欲”、“五盖”、“六根”、“六贼”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这些烦恼对人心灵的侵蚀。

“欲浪逐情飘,爱网随心织。”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欲望如同波涛汹涌的海浪,追逐着人们的情感;而贪爱则如同一张无形的网,随着人们的心意编织,将人困在其中,难以自拔。

“三毒障人空,四流漂不息。”这里的“三毒”指的是贪、嗔、痴三种烦恼,它们如同障碍物,阻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四流”可能是指四种烦恼的持续流动,象征着烦恼的不断涌现和影响,无法停止。

“至金虽改秋,斩筹方未极。”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烦恼比作秋天的落叶,即使改变了一些事物的本质(如“至金”),但烦恼的根源并未彻底消除,需要斩断烦恼的根源,才能达到解脱。

“观鸽既无穷,猿攀此焉伏。”鸽子在这里可能象征着平静与纯洁,而猿猴则代表了人类的欲望与冲动。这两句表达了通过观察与反思,人们可以逐渐克服内心的欲望与冲动,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最后,“自非绝欲盖,何能远升陟。”强调了只有彻底去除欲望的遮蔽,才能超越烦恼的束缚,达到心灵的升华与提升。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佛教中关于烦恼与解脱的哲理,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反省与修行,摆脱欲望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收录诗词(62)

道世(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六十二首(其十七)

业理信多绪,生途非一门。

安危诚易辙,清浊岂同源。

坠质空遗貌,寻香有去魂。幽衢下寮落,?路上飞翻。

凝阴凄复紧,声威聒已喧。

投身庇茅屋,怿虑入花园。

伉俪情多乱,贪嗔坐自昏。

遍知称自觉,挑手独为尊。

形式: 偈颂 押[元]韵

颂六十二首(其十八)

惰学迷三教,问者不知一。

合萼不结核,敷华何得实。

徒生高慢心,凌他非好毕。

坠落幽暗道,开闭牢深密。

一入百千年,万亿苦逼切。

对苦悔无知,方由堕慢媟。

至人善取譬,立志须明律。

英雄慢法时,焉知悔今日。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十九)

生来死还送,日往月复旋。

弱丧昏风动,流浪逐物迁。

愚戆失正路,漂没入重渊。

一坠幽暗处,万劫履锋辛。

六道旋寰苦,三业未曾全。

坠流无人救,凄伤还自怜。

归诚观像物,方知虚妄筌。

苦海深河趣,思登般若船。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二十)

高堂信逆旅,怀业理常牵。

玉匣方委观,金台不复延。

挽声随径远,萝影带松悬。

讵能留十念,唯应逐四缘。

幻工作同异,变弄巧多声。

愚俗诤人我,谁复非谓真。

谬者疑久固,达者知幻宾。

升沉苦乐异,徒祭哭苍天。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