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仲伯达

归山岁月苦无多,尚有丹砂奈老何。

绣谷只应花自染,镜潭长与月相磨。

君方傍海看初日,我已横江击素波。

人不我知斯我贵,不须雷雨起龙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归隐山林的日子所剩无几,如何抵挡住岁月催人老的侵蚀。
绣谷中的花朵仿佛自然染色,镜潭则长久地映照着月光的磨砺。
你正面对大海欣赏初升的太阳,我已经横渡江面,击打清波前行。
别人不了解我,这正是我的价值所在,无需等待雷霆万钧的时机来证明自己。

注释

归山:归隐山林。
岁月:时光。
苦无多:所剩无几。
丹砂:炼丹的矿石,象征长寿。
奈老何:如何抵挡衰老。
绣谷:色彩斑斓的山谷。
花自染:花朵仿佛被自然染色。
镜潭:清澈如镜的潭水。
月相磨:月光照耀潭水,如同磨砺。
君:你。
傍海:面对大海。
初日:初升的太阳。
横江:横渡江面。
素波:清澈的江水。
人不我知:别人不了解我。
斯我贵:这就是我的价值。
雷雨:比喻重大机遇或挑战。
龙梭:喻指显赫的地位或声望。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抱负和志向的诗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人生观和对未来不懈追求的决心。

“归山岁月苦无多,尚有丹砂奈老何。”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面对衰老依然坚持修炼(丹砂是道教修炼用语)的决心。诗人将自己的精神状态比作山中的岁月,虽然时间不多,但仍旧有追求不放弃。

“绣谷只应花自染,镜潭长与月相磨。”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独到领悟,以及内心世界的清澈纯净。绣谷中的花朵不需要外界的装饰,它们自身就是最美的存在;镜潭之水长久与月亮相伴,反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境界。

“君方傍海看初日,我已横江击素波。”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不同于常人的见识和行动。在别人还在观赏初升的太阳时,诗人已经跨越江河,迎战那些纯净无暇的波涛。这不仅是对自然力的挑战,更是对自我生命力的肯定。

“人不我知斯我贵,不须雷雨起龙梭。”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自信和内在的价值判断。当世人无法理解自己时,诗人并不感到失落,反而觉得自己的独特性更显珍贵。而且,即使没有外界的声色(雷雨),诗人也能凭借内心的力量(龙梭)腾飞。

整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及对个人价值和生命意义深刻的理解。它展现了苏轼那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才华,同时也反映出他个人的品格和思想境界。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过文觉显公房

斓斑碎玉养菖蒲,一勺清泉满石盂。

净几明窗书小楷,便同《尔雅》注虫鱼。

形式: 七言绝句

云师无著自金陵来,见余广陵,且遗余《支遁鹰马图》。将归,以诗送之,且还其画

道人自嫌三世将,弃家十年今始壮。

玉骨犹寒富贵馀,漆瞳已照人天上。

去年相见古长干,众中矫矫如翔鸾。

今年过我江西寺,病瘦已作霜松寒。

朱颜不办供岁月,风中蒿火汤中雪。

好问君家黄面翁,乞得摩尼照生灭。

莫学王郎与支遁,臂鹰走马怜神骏。

还君画图君自收,不如木人骑土牛。

形式: 古风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其一)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其二)

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

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