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衰门海内几多人,满眼公卿总不亲。
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
图书亦为频移尽,兄弟还因数散贫。
独自在家长似客,黄昏哭向野田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的孤独与哀愁,他在仕途上的不顺利和个人生活的悲凉,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自伤。
“衰门海内几多人,满眼公卿总不亲。”这里,“衰门”指的是家宅或宗族,诗人感叹家族中的人数众多,但在官场上却未能结成深厚的交情。“公卿”即是指同僚、朋友,这里表明尽管周围有很多人,却感觉到孤独和不被亲近。
“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诗人通过自身的经历,反映了仕途上的艰难。虽然获得过四次官职,但仍然只能是低级别的官员(元七品),而且在个人生活中也未能建立家庭,保持着单身。
“图书亦为频移尽,兄弟还因数散贫。”这里,“图书”可能指的是家中的藏书或财产,这些都被迫转移或出售。同时,诗人与兄弟之间的关系也不和谐,可能因为贫困而导致分离。
“独自在家长似客,黄昏哭向野田春。”诗人的孤独感达到了顶峰,即使在自己的家中,也感觉像是一个过客。在黄昏时分,他面对着田野的春色,却只能放声大哭,表达了深深的悲哀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比官场与私生活的不幸,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孤独感,展现了一位唐代士人的自伤情怀。
不详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休师竹林北,空可两三间。
虽爱独居好,终来相伴闲。
犹嫌近前树,为碍看南山。
的有深耕处,春初须早还。
白发初为吏,有惭年少郎。
自知身上拙,不称世间忙。
秋雨悬墙绿,暮山宫树黄。
同官若容许,长借老僧房。
除书亦下属微班,唤作官曹便不闲。
检案事多关市井,听人言志在云山。
病童唤著唯行慢,老马鞭多转放顽。
此去仙宫无一里,遥看松树众家攀。
同受艰难骠骑营,半年中听揭枪声。
草头送酒驱村乐,贼里看花著探兵。
讲易工夫寻已圣,说诗门户别来情。
荐书自入无消息,卖尽寒衣却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