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

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

犹有髻珠常照物,坐看心火冷成灰。

酥煎陇坂经年在,柑摘吴江半月来。

官冷无因得官酒,老妻微笑泼新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阴阳交替自然推动,牙齿头发为何不能阻止衰老?
头上珠饰依旧照亮世间,眼见内心的热情冷却成灰烬。
酥油煎熬在陇坂已多年,吴江柑橘采摘也已半月有余。
官场冷清没有机会享用官酒,老伴微笑着泼出新酿的米酒。

注释

阴阳:指自然界中阴和阳两种对立又相互转化的力量。
催:推动,促使。
齿发:牙齿和头发,代指人的年龄。
老不回:形容无法阻止衰老。
髻珠: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品,这里比喻青春或活力。
心火:比喻内心的激情或热情。
酥煎:用酥油烹煮。
陇坂:地名,泛指山岭。
柑摘:采摘柑橘。
吴江:地名,在中国江苏省。
官冷:官场冷清,仕途不顺。
官酒:官员专享的酒。
新醅:新酿的酒。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辙的《冬至日》,通过对冬至时节阴阳交替、岁月更迭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衰老的感慨。首句“阴阳升降自相催”,形象地展现了冬至日阴阳气运的变化,暗示了自然规律的无情推进。次句“齿发谁教老不回”直接点出诗人对青春不再的无奈,流露出对生命的感叹。

“犹有髻珠常照物”运用比喻,将白发比作髻珠,虽然已显苍老,但仍能照亮周围,象征着虽老犹有余晖。然而,“坐看心火冷成灰”则进一步揭示内心的寂寥,心如死灰,暗指诗人对世事的淡漠和对未来的悲观。

后两句“酥煎陇坂经年在,柑摘吴江半月来”通过写实,描述了冬至时节的食物,酥油煎饼和吴江柑橘,展现了生活的平淡与日常。最后以“官冷无因得官酒,老妻微笑泼新醅”收尾,表达了诗人官场失意,只能与老妻共饮家酿的清贫生活,但其中却流露出家庭的温馨和老妻的理解。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既反映了诗人对人生阶段的思考,也体现了他对家庭生活的珍视。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冬至雪二首(其二)

佳节萧条陋巷中,雪穿窗户有颜风。

出迎过客知非病,归对先师喜屡空。

黍酝盈瓢终寡味,石薪烘灶信奇功。

颇嫌半夜欺毛褐,却喜年来麦定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冬至雪二首(其一)

一气潜萌九地中,雪花微落四无风。

初阳便有回天力,宿瘴徐看卷地空。

家酿再投犹恨薄,官酤多取定无功。

时人浅陋终无益,径就天公借一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召伯埭上斗野亭

细雨添春色,微风净闸流。

徂年半今世,生计一扁舟。

饮食随鱼蟹,封疆入斗牛。

江波方在眼,转觉此生浮。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司马温公挽词四首(其一)

白发三朝旧,青山一布衾。

封章留帝所,德泽在人心。

未起讴吟切,来归顾托深。

杨公不久住,天意定难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