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柳子玉同年

三年不上邺王台,鸿雁归时又北来。

水底旧波吹岁换,柳梢新叶卷春回。

尘沙漠漠凋双鬓,箫鼓匆匆把一杯。

劳事欲歌无与和,衰颜思见故人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已经三年没上邺王台,大雁南归后又折返北来。
湖底陈年流水仿佛随着时光更换,柳树新芽展现春天的回归。
风沙漫漫使两鬓斑白,急促的箫鼓声中匆匆喝下一杯。
忙碌的生活想唱歌却无人应和,衰老的容颜渴望见到老朋友以解忧愁。

注释

邺王台:古代地名,此处代指诗人怀念的地方。
鸿雁:象征信使或思乡之情。
尘沙:形容环境恶劣或岁月流逝。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时间流逝的感慨。首句“三年不上邺王台”直接点出了诗人长久未踏足某地的情形,而“鸿雁归时又北来”则描绘了一种季节更迭、自然循环的景象,通过大雁的南来北往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换。

接下来的两句,“水底旧波吹岁换,柳梢新叶卷春回”,则是对自然界中变化与不变的描写。古人常以“水”比喻时光,水底的旧波代表着过去岁月的流逝,而新叶卷春则象征着生命力的更新和生长。

中间两句“尘沙漠漠凋双鬓,箫鼓匆匆把一杯”,描绘了诗人因年华老去而感慨的情景。头发如同秋天的树叶般凋零,而箫鼓的声响则表达了对生活中简单快乐的追求。

末尾两句“劳事欲歌无与和,衰颜思见故人开”,诗人表达了在繁忙和操劳之余想要高声歌唱,但却找不到共鸣的人。最后一句则是对昔日好友的深切怀念,希望能够再次相见。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宋中道挽辞

文史传家学,声名动帝除。

兰堂空作赋,金匮不雠书。

胜事悲畴昔,清谈想绪馀。

吹箫索上去,归国有魂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张侍郎示东府新居诗因而和酬二首(其二)

荣观流传动草莱,中官赐设上尊开。

鼓歌䆗窱听疑梦,肴果联翩馈有台。

斧藻故应宜旧德,栋梁非复称凡材。

虚堂欲踵曹参事,试问齐人或肯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张侍郎示东府新居诗因而和酬二首(其一)

得贤方慕北山莱,赤白中天二府开。

功谢萧规惭汉第,恩从隗始诧燕台。

曾留上主经过迹,更费高人赋咏才。

自古落成须善颂,扫除东阁望公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张剑州至剑一日以亲忧罢

客舍飞尘尚满鞯,却寻东路想茫然。

白头反哺秦乌侧,流血思归蜀鸟前。

今日相逢知怅望,几时能到与留连。

行看万里云西去,倚马春风不忍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