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

童子学修道,诵经求出家。

手持贝多叶,心念优昙花。

得度北州近,随缘东路赊。

一身求清净,百毳纳袈裟。

钟岭更飞锡,炉峰期结跏。

深心大海水,广愿恒河沙。

此去不堪别,彼行安可涯。

殷勤结香火,来世上牛车。

形式: 排律 押[麻]韵

翻译

少年学习修行,诵读佛经想出家。
手握贝多叶,心中默念优昙花。
接近北方解脱地,随缘东行路途长。
一心追求纯净,身披百鸟羽毛制成的袈裟。
敲钟声中越过山岭,期待在炉峰打坐禅定。
内心如深海广阔,愿望如恒河沙粒无数。
这次离别难以承受,未知的旅程无边无涯。
满怀深情结下缘分,期待乘牛车载回世间。

注释

童子:指年轻的修行者。
修道:修炼佛法。
诵经:读佛经。
出家:遁入空门成为僧侣。
贝多叶:佛教经典常写在贝多罗树叶上。
优昙花:传说中的稀有花卉,象征难得的机缘。
北州:北方佛教圣地。
东路:东方的路途。
百毳:众多鸟羽。
纳袈裟:制作袈裟。
飞锡:僧人出行携带锡杖。
结跏:盘腿打坐。
大海水:比喻内心深沉。
恒河沙:形容数量极多。
不堪别:难以忍受分别。
安可涯:哪里是尽头。
香火:信仰和祈祷。
上牛车:回归尘世。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童子决心学修道法,渴望出家为僧的场景。童子手持贝叶经书,心中念着优昙花,这些都是佛教中的象征物,表明他对佛法的追求和向往。

"得度北州近,随缘东路赊" 表示童子即将得到解脱,步入佛道,并且随顺因缘前往东方继续修行。"一身求清净,百毳纳袈裟" 强调他追求个人精神上的清净,以及准备穿上僧人的袈裟。

钟岭和炉峰是地名,用来指代童子修道的地点,或许是象征性的描述。"深心大海水,广愿恒河沙" 则形容他的心志之深远,如同大海一般,以及他广大的愿望像恒河沙数一样无边无际。

"此去不堪别,彼行安可涯" 表达了童子对即将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道路的期许。最后两句"殷勤结香火,来世上牛车" 则是送别时的祝愿,希望在来世能够再次相遇,如同香火般温馨,又像牛车般平稳。

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童子学道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佛教修行生活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出家人生选择的赞美。

收录诗词(40)

张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生平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四。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 字:正言
  • 籍贯:河内(今河南沁阳市)

相关古诗词

哭护国上人

昔喜三身净,今悲万劫长。

不应归北斗,应是向西方。

舍利众生得,袈裟弟子将。

鼠行残药碗,虫网旧绳床。

别起千花塔,空留一草堂。

支公何处在,神理竟茫茫。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代北州老翁荅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徵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士。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形式: 古风

同孙构免官后登蓟楼

昔在五陵时,年少心亦壮。

尝矜有奇骨,必是封侯相。

东走到营州,投身似边将。

一朝去乡国,十载履亭障。

部曲皆武夫,功成不相让。

犹希虏尘动,更取林胡帐。

去年大将军,忽负乐生谤。

北别伤士卒,南迁死炎瘴。

濩落悲无成,行登蓟丘上。

长安三千里,日夕西南望。

寒沙榆塞没,秋水滦河涨。

策马从此辞,云山保闲放。

形式: 古风 押[漾]韵

邵陵作

尝闻虞帝苦忧人,祗为苍生不为身。

已道一朝辞北阙,何须五月更南巡。

昔时文武皆销铄,今日精灵常寂寞。

斑竹年来笋自生,白蘋春尽花空落。

遥望零陵见旧丘,苍梧云起至今愁。

惟馀帝子千行泪,添作潇湘万里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