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崙,咆吼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径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

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

公乎公乎,挂骨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黄河从西而来冲破了昆仑山,声势浩大直抵龙门关。
波涛滔天,连尧帝也为此惊叹。大禹治理千川,不顾家中儿啼,一心治水。
平息了湍急的洪水,让九州大地开始种植麻桑。洪水的危害消除后,只剩下漫天风沙。
一位披头散发的老者疯狂又痴迷,清晨独自涉水不知为何。
旁人劝阻他的妻子也阻止,但他坚持要过河,不顾一切。
虽然能与猛虎搏斗,但面对黄河却难以跨越。
他果然在河中溺亡,尸体漂流在海边,身旁有一条巨鲸,白牙如雪堆积。
啊,你啊,你的尸骨悬挂在鲸鱼之间,箜篌的悲伤声再也无法回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磅礴气势与古人对其力量的敬畏。开篇即以“决昆崖”、“咆吼万里触龙门”勾勒出黄河奔腾不息的宏伟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不可抗力。“波滔天,尧咨嗟”则透露出诗人对这股力量既敬佩又忧虑的情感。接着,“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表达了古代圣王大禹治水的英明与民众的安居乐业。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一句,通过对洪水之害的描绘,揭示了黄河在历史上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苦难。然而,“其害乃去,茫然风沙”则转换为自然景观的恢复与平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径流欲奚为”一段,诗人以一个老者的形象出现,他似乎已经迷失在黄河无尽的流淌中,而旁人的劝阻也未能留住他的脚步。这里展现了人与自然力量相抗衡的悲壮情景。

“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一句,则揭示了老者最终被河水吞没,成为永恒的一部分,而那神秘的长鲸形象则增添了一种超自然的色彩。

最后,“公乎公乎,挂骨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一段,以一种哀伤的情感回顾老者的命运,其骨骸在水流中悬挂,如同古代乐器般发出凄厉之音,传递出诗人对生命消逝的无限哀痛。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观,更通过对自然力量与人类命运的描写,展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1046)

李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生卒年:701年-762年

相关古诗词

相和歌辞.凤吹笙曲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鍊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边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形式: 乐府曲辞

相和歌辞.凤凰曲

嬴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

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

影灭彩云断,遗声落西秦。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真]韵

相和歌辞.日出入行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裴回。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汨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

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形式: 乐府曲辞

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其二)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