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翻译

这花名声非凡,盛开时更增京城的辉煌。
香气弥漫使苓菱凋零,红艳似火让踯躅枯萎。
柔光包裹着细腻的脉络,妖艳色彩温暖了鲜嫩的花瓣。
花蕊中聚集着黄色的花粉,花瓣边缘缕缕绛紫色丝绒般美丽。
适合熏染帝王的礼服,值得绘入宫廷的画卷。
傍晚时的姿态像愁容满面的新娘,凋谢时又如病弱的丈夫遥望。
让人知晓其珍贵,留住客人只为片刻欣赏。
一旦夜风骤起,即便千金也难再购得。

注释

此花:指特定的一种花。
名价别:名声与价值与众不同。
皇都:指京城、国都。
苓菱:两种植物,这里比喻其他花卉。
踯躅:即杜鹃花,此处形容花的红艳。
软光:柔和的光泽。
细脉:花瓣中的细小脉络。
妖色:异常美丽的颜色。
鲜肤:新鲜娇嫩的花瓣。
蕊:花蕊。
黄粉:黄色的花粉。
含棱:花瓣的边缘。
缕绛苏:细长的深红色丝状物,形容花瓣边缘的颜色和形态。
薰御服:用花香熏染帝王的衣服。
宫图:宫廷中的绘画作品。
晚态:傍晚时花朵的样子。
新妇:新娘,比喻花的娇美。
残妆:残余的妆容,比喻花开始凋谢的样子。
病夫:生病的男子,形容花的衰败。
个数:珍贵的程度。
斯须:片刻,一会儿。
轻风起:微风吹过。
买亦无:即使想买也买不到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牡丹的美丽景象,通过对其形态、色彩、香气和生命力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受和艺术夸张。诗中充满了对比和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如将牡丹的开放比作皇都的繁华,将其香气与死去的水生植物相比较,将色彩描述为“妖色暖鲜肤”,这些都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和画面感。

诗人还通过对牡丹晚景的描写,抒发了对生命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应珍惜的思考。最后一句“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更是表达了对自然之美无法用物质衡量的无奈和赞叹。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牡丹的美丽,更通过这种美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照镜

终日自缠绕,此身无适缘。

万愁生旅夜,百病凑衰年。

少睡憎明屋,慵行待暖天。

痒头梳有虱,风耳炙闻蝉。

摇白方多错,回金法不全。

家贫何所恋,时在老僧边。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赠华州郑大夫

此官出入凤池头,通化门前第一州。

少华山云当驿起,小敷溪水入城流。

空闲地内人初满,词讼牌前草渐稠。

报状拆开知足雨,赦书宣过喜无囚。

自来不说双旌贵,恐替长教百姓愁。

公退晚凉无一事,步行携客上南楼。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七夕曲

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

抛梭振镊动明珰,为有秋期眠不足。

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

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

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明星未出少停车。

形式: 古风

七泉寺上方

长年好名山,本性今得从。

回看尘迹遥,稍见麋鹿踪。

老僧云中居,石门青重重。

阴泉养成龟,古壁飞却龙。

扫石礼新经,悬幡上高峰。

日夕猿鸟合,觅食听山钟。

将火寻远泉,煮茶傍寒松。

晚随收药人,便宿南涧中。

晨起冲露行,湿花枝茸茸。

归依向禅师,愿作香火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