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

终日自缠绕,此身无适缘。

万愁生旅夜,百病凑衰年。

少睡憎明屋,慵行待暖天。

痒头梳有虱,风耳炙闻蝉。

摇白方多错,回金法不全。

家贫何所恋,时在老僧边。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翻译

整天自我困扰,这身躯没有称心的缘分。
万千忧愁生于旅途夜晚,各种疾病都在衰老之年汇聚。
因失眠而厌烦明亮的房间,懒于行走只期待温暖的天气。
挠头发现有虱子,风吹过耳朵仿佛听到蝉鸣。
做事常出错显得愚笨,想回头改正却发现方法不周全。
家境贫寒有何可留恋,时常陪伴在老僧身边。

注释

终日:整天。
自缠绕:自我困扰。
此身:这身躯。
无适缘:没有合适的缘分或机遇。
万愁:万千忧愁。
生旅夜:在旅途的夜晚产生。
百病:各种疾病。
凑衰年:在老年时汇聚。
少睡:失眠。
憎明屋:讨厌明亮的房间。
慵行:懒得行走。
待暖天:等待温暖的天气。
痒头:头皮痒。
梳有虱:梳头时发现虱子。
风耳:风吹过的耳朵。
炙闻蝉:烤火时似乎听到蝉声(可能是指耳鸣)。
摇白:做事显得愚笨或出错。
方多错:常常出错。
回金:想挽回或修正。
法不全:方法不完全或不周到。
家贫:家境贫寒。
何所恋:有什么可留恋的。
时在:时常处于。
老僧边:老僧的身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穷困潦倒之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终日自缠绕, 此身无适缘"表明诗人深感自身命运多舛,无所依傍。接着"万愁生旅夜,百病凑衰年"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内心充满忧虑,以及随着年龄增长而来的种种疾病。

在生活的困顿中,诗人连最基本的睡眠也不能得到满足:"少睡憎明屋,慵行待暖天"。这里通过对早晨寒冷和夜晚难以入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的贫穷生活。

"痒头梳有虱,风耳炙闻蝉"则细腻地刻画了一种极端落魄的情形:头发里可能藏有虱子,而在风中听到的也许是虫鸣声,这些都是贫困生活的写照。

诗人通过对物品状况的描写,如"摇白方多错,回金法不全",进一步强调了自身的窘迫和物质上的缺乏。最后两句"家贫何所恋,时在老僧边"则表达了一种无奈与放弃,诗人身处穷困之境,无依无靠,只能寄托于一个老僧那里。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了唐代社会底层人民的艰难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王建以其深切的同情和敏锐的观察,将这些边缘人物的悲凉命运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生命的悲哀。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赠华州郑大夫

此官出入凤池头,通化门前第一州。

少华山云当驿起,小敷溪水入城流。

空闲地内人初满,词讼牌前草渐稠。

报状拆开知足雨,赦书宣过喜无囚。

自来不说双旌贵,恐替长教百姓愁。

公退晚凉无一事,步行携客上南楼。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七夕曲

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

抛梭振镊动明珰,为有秋期眠不足。

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

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

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明星未出少停车。

形式: 古风

七泉寺上方

长年好名山,本性今得从。

回看尘迹遥,稍见麋鹿踪。

老僧云中居,石门青重重。

阴泉养成龟,古壁飞却龙。

扫石礼新经,悬幡上高峰。

日夕猿鸟合,觅食听山钟。

将火寻远泉,煮茶傍寒松。

晚随收药人,便宿南涧中。

晨起冲露行,湿花枝茸茸。

归依向禅师,愿作香火翁。

形式: 古风

上武元衡相公

旌旗坐镇蜀江雄,帝命重开旧閤崇。

褒贬唐书天历上,捧持尧日庆云中。

孤情迥出鸾皇远,健思潜搜海岳空。

长得萧何为国相,自西流水尽朝宗。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