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郑遇昙颖自洛中东归

禅衣本坏色,不化洛阳尘。

独有烟霞染,况将山水亲。

西风入关戍,宿雨过城闉。

谁羡飘然迹,吾车亦已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禅衣原本颜色淡,不受洛阳尘埃染。
唯有烟霞能增添色彩,更亲近山水自然。
西风吹过边关要塞,夜雨洗涤过城墙。
谁还会羡慕飘逸的生活,我的车驾也已备好行装。

注释

禅衣:指修行者穿的朴素衣物。
坏色:颜色褪去或不鲜明。
洛阳尘:洛阳城的尘土,象征世俗纷扰。
烟霞:自然景象,常用来比喻超脱尘世的隐逸生活。
山水亲:亲近山水,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西风:秋风,象征着边关或远方。
关戍:边关守卫之处。
宿雨:过夜的雨,可能寓意洗涤或改变。
城闉:城门,代指城市。
飘然迹:飘逸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
吾车亦已巾:我的车已经准备好,暗示出行或归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客郑遇昙颖自洛中东归》,通过对禅衣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向往。"禅衣本坏色,不化洛阳尘",禅衣虽破旧,但其颜色不被世俗所污,象征着诗人的高洁品性不受外界纷扰。"独有烟霞染,况将山水亲",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他更愿意在烟霞和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寄托。

"西风入关戍,宿雨过城闉",通过写景,寓言诗人所处的环境,西风和夜雨增添了旅途的苍凉感,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寂。最后两句"谁羡飘然迹,吾车亦已巾",表达了诗人对飘然出尘、无拘无束生活的羡慕,同时也透露出对自己清贫生活的淡然态度,以布巾为车饰,展现出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和心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禅衣为载体,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俗、亲近自然以及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宋代理学影响下的士人情怀。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宣州杂诗二十首(其二十)

宛水过城下,滔滔北去斜。

远船来橘蔗,深步上鱼虾。

鹅美冒椒叶,蜜香闻稻花。

岁时风俗美,笑杀异乡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宣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九)

传道零陵守,兹亭暂解装。

分群同雁鹜,几日到潇湘。

班竹思虞舜,赪萍忆楚王。

殷勤吏部句,今亦诵无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宣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八)

斫漆高崖畔,千筒不一盈。

野粮收橡子,山屋点松明。

只见树堪种,曾无田可耕。

儿孙何所乐,向此是平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宣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七)

五月黄梅肥,终朝密雨微。

绿苔侵竹阁,润气裛人衣。

背陇沾牛去,衔虫湿燕归。

高山发瀑水,夜涨入吾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