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段觉之西蜀结婚

词赋名高身不闲,綵衣如锦度函关。

镜中鸾影胡威去,剑外花归卫玠还。

秋浪远侵黄鹤岭,暮云遥断碧鸡山。

时人若问西游客,心在重霄鬓欲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尽管诗文才名高,身不由己无空闲,穿着华美锦衣过函谷关。
镜中鸾鸟身影离去如同胡威,剑门之外花落犹如卫玠回还。
秋日江浪远远拍打着黄鹤山岭,傍晚云雾遥遥隔断了碧鸡峰峦。
若有人问起这西行的游者,心已飞至九天高,两鬓却似要斑白。

注释

词赋名高:因诗词创作而名声显赫。
身不闲:没有闲暇时间。
綵衣:彩色华丽的衣服,此处指富贵身份。
函关:即函谷关,古关隘,常喻指离别或重要的地理位置。
镜中鸾影:比喻美好的但无法触及的事物,这里指离别的身影。
胡威:古代清官,此处借指正直或离去的人。
剑外:剑门关外,泛指蜀地。
卫玠:晋朝美男子,早逝,这里比喻美好而短暂的事物回归。
秋浪:秋天的波浪,引申为旅途中的风景或心境。
黄鹤岭:泛指远方的高山,也有特定地名,此处理解为旅途中的地标。
暮云:傍晚的云彩,常用来形容遥远或朦胧的景象。
碧鸡山:传说中的山名,也可理解为远方美丽的山脉。
时人:当时的人们。
西游客:向西旅行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心在重霄:心志高远,如同置身于九重天之上。
鬓欲斑:两鬓斑白,形容年岁渐长或历经沧桑。

鉴赏

这首词作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名为《送段觉之西蜀结婚》。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远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词赋名高身不闲,綵衣如锦度函关。”这里描绘的是诗人朋友段觉在西蜀结婚时的盛况。"词赋名高"可能是指段觉的文采或声望很高,而"身不闲"则表明他即将踏上旅程,去往他的新生活。"綵衣如锦度函关"形容的是段觉穿着华丽的衣服,象征着新婚的喜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镜中鸾影胡威去,剑外花归卫玠还。”这两句则是诗人对朋友离别时的情感表达。"镜中鸾影"可能指的是某种装饰或象征,而"胡威去"则隐含着一种无法挽留的离别之情。"剑外花归卫玠还"中的"卫玠"可能是地名,整句话则是在描绘段觉离开后的情景,似乎在说他将回到一个充满美好事物的地方。

“秋浪远侵黄鹤岭,暮云遥断碧鸡山。”这里诗人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对朋友离别的惆怅。秋天的波涛侵袭黄鹤岭,暮色中的云朵遥遥断开碧鸡山,给人以孤寂与怀念之情。

“时人若问西游客,心在重霄鬓欲斑。”诗人最后表达了自己对于朋友的牵挂和对远方生活的向往。"时人若问西游客"是说如果有人询问西行者,即将远行的段觉,而"心在重霄鬓欲斑"则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不舍与眷恋。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事变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收录诗词(513)

许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 字:用晦(一作仲晦)
  • 籍贯: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
  • 生卒年:约791~约858

相关古诗词

送段觉归东阳兼寄窦使君

山水引归路,陆郎从此谙。

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

台倚乌龙岭,楼侵白雁潭。

沈公如借问,心在浙河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覃]韵

送段觉归杜曲闲居

书剑南归去,山扉别几年。

苔侵岩下路,果落洞中泉。

红叶高斋雨,青萝曲槛烟。

宁知远游客,羸马太行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送郭秀才游天台

云埋阴壑雪凝峰,半壁天台已万重。

人度碧溪疑辍棹,僧归苍岭似闻钟。

暖眠鸂鶒晴滩草,高挂猕猴暮涧松。

曾约共游今独去,赤城西面水溶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送惟素上人归新安

山空叶复落,一径下新安。

风急渡溪晚,雪晴归寺寒。

寻云策藤杖,向日倚蒲团。

宁忆西游客,劳劳歌路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