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五咏(其三)读书

习气不易除,书魔閒即至。

图史纷满前,展卷辄忘睡。

古今浩无垠,得失同一轨。

前人已不悟,今人复如此。

悯然嫠妇忧,嗟哉肉食鄙。

掩卷勿重陈,恸哭伤人气。

形式: 古风

翻译

习惯难以改变,一旦闲暇读书魔便会来。
书籍和历史资料堆满眼前,翻开书页就忘了疲倦。
古今知识无穷尽,得与失都遵循着同样的轨迹。
古人未曾觉悟,现今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怜悯那些寡妇般的忧虑,感叹权贵们的浅薄无知。
合上书卷,不要再重蹈覆辙,悲伤的情绪会伤害人心。

注释

习气:固有的不良习惯。
除:去除。
书魔:对读书的过度沉迷。
閒即至:一有空闲就出现。
图史:图书和史书。
纷满前:堆积在眼前。
辄:就。
忘睡:忘记疲倦。
浩无垠:广大无边。
得失同一轨:得与失的过程相似。
悯然:怜悯的样子。
嫠妇:寡妇。
肉食:有权势的人。
鄙:浅薄。
掩卷:合上书卷。
勿重陈:不要再次重提。
恸哭:痛哭。
伤人气:伤害人的精神。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闲居五咏·读书》中的第三首,描绘了诗人对读书的热爱与沉迷。首句“习气不易除,书魔閒即至”表达了读书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法轻易摆脱,仿佛被书本的魅力所控制。接着,“图史纷满前,展卷辄忘睡”写出了诗人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连时间都忘记了,显示出他对知识的渴求。

“古今浩无垠,得失同一轨”感慨历史的博大和人生的得失规律,暗示读书使他认识到历史的普遍性,明白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往往遵循相似的轨迹。然而,“前人已不悟,今人复如此”又揭示出尽管古人也有类似的体验,但人们依然难以逃脱这种痴迷。

最后两句“悯然嫠妇忧,嗟哉肉食鄙”以寡妇的忧虑和权贵的浅薄为喻,表达诗人对于世人未能深刻理解读书真谛的忧虑。他劝诫自己“掩卷勿重陈,恸哭伤人气”,决定不再沉溺于书海,以免过度悲伤影响自身情绪。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读书经历,寓言式地反映了对知识追求的执着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苏辙深沉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见解。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闲居五咏(其五)移竹

前年买南园,本为一亩竹。

稍去千百竿,欲广西南屋。

本心初不尔,百口居未足。

黾勉斤斧馀,惭愧琅玕绿。

东园有馀地,补种何年复。

凛凛岁寒姿,馀木非此族。

形式: 古风

闲居五咏(其四)买宅

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

东家欲迁去,馀积尚可捐。

一费岂不病,百口傥获安。

田家伐榆枣,赋役输缗钱。

长大可双栋,琐细堪尺椽。

生理付儿曹,老幸食且眠。

形式: 古风

问黄檗长老疾

四大俱非五蕴空,身心河岳尽消镕。

病根何处容他住,日夜还将药石攻。

形式: 七言绝句

严颜碑

古碑残缺不可读,远人爱惜未忍磨。

相传昔者严太守,刻石千岁字已讹。

严颜平生吾不记,独忆城破节最高。

被擒不辱古亦有,吾爱善折张飞豪。

军中生死何足怪,乘胜使气可若何。

斫头徐死子无怒,我岂畏死如儿曹。

匹夫受戮或不避,所重壮气吞黄河。

临危闲暇有如此,览碑慷慨思横戈。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