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佛迹空在兹,佛心无处所。
寻迹以求之,似学邯郸步。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李觏的作品,名为《和育王十二题(其二)佛迹峰》。诗中的“佛迹空在兹”表达了对佛祖遗迹的怀念之情,而“佛心无处所”则隐含了对佛家哲理的深刻理解,即佛家的精神内核超越了物质空间,无法被具体所在捕捉。诗人通过这两句勾勒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接下来的“寻迹以求之,似学邯郸步”则是用典故来形象地表达这种追求佛理的行为。在这里,“寻迹以求之”指的是追寻佛祖遗留下的精神足迹,而“似学邯郸步”则是引自《战国策》中的故事,讲述了苏秦学步于邯郸,模仿别人的脚步走路,以此比喻诗人在追求佛理的过程中,不断地效仿和学习前人的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佛祖遗迹的追寻与对佛心本质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教哲学的深刻领悟以及个人修行的执着追求。
不详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月色固无改,台基亦不坏。
嗟哉玩月人,古来谁更在。
尝闻有为法,佛说如梦幻。
胡然窣堵波,香花耀凡眼。
遥闻金在沙,知是虚名号。
世人方竞奢,何兹有遗宝。
典午既陵夷,群材共沦谢。
唯有青青松,于今被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