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长儿槃赴金陵典斛(其三)

仕历四千石,官联六尚书。

耕无田二顷,居无宅一区。

余岂不念子,皇皇事田庐。

多藏损其志,厚殖益尔愚。

贫乃好消息,此言诚不迂。

子官视庾氏,俸廪颇有馀。

疏花会结果,小水长通渠。

形式: 古风

翻译

官至四千石,官位接连六尚书。
没有二顷田地耕种,也没有一处住宅居住。
我难道不想你,忙忙碌碌为田产奔波。
财富太多会削弱志向,丰厚积累只会让你更愚蠢。
贫穷其实也是好事,这话确实不迂腐。
你的官职类似庾家,薪俸和粮仓都有富余。
稀疏的花朵终将结果实,小小的水流也要疏通渠道。

注释

四千石:古代官阶,表示官职级别高。
尚书:古代官职名,高级官员。
田二顷:二顷田地,形容土地规模。
宅一区:一处住宅。
皇皇:忙碌的样子。
田庐:田地和房屋,指农事。
损其志:削弱志向。
益尔愚:增加你的愚昧。
好消息:好的事情。
不迂:不偏离常理。
视庾氏:类似庾家的情况。
俸廪:薪俸和粮仓。
疏花:稀疏的花朵。
结果:结果实。
小水:小溪流。
通渠:疏通渠道。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吴泳所作,名为《送长儿槃赴金陵典斛(其三)》。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子女深厚的情感,以及对于他们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仕历四千石,官联六尚书。”这里的“仕历四千石”指的是古代官员的俸禄等级,其中四千石是较高的待遇。“官联六尚书”则表达了希望子女能够通过学习《六经》(即《易》、《书》、《诗》、《春秋》、《仪礼》和《乐》,合称六艺)来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文化素养。作者在这里寄寓着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期望。

“耕无田二顷,居无宅一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子女未来的物质基础的关心。在古代中国,拥有土地和房产是家庭经济稳固的标志。诗中虽然说没有田地和房屋,但这种表述可能是在强调即使在物质条件不够的情况下,也要保持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

“余岂不念子,皇皇事田庐。”这里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子女深切的思念,以及希望他们能够关注农业生产,即使是简单的农家生活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多藏损其志,厚殖益尔愚。”这两句诗意在告诫过度积累财富会损害人的品性,而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反而可能导致内心的愚昧。作者提倡的是一种适度和谐的人生态度。

“贫乃好消息,此言诚不迂。”这两句表达了在贫困中也能看到生活中的美好,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物质的富裕,而是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里传递出一种超脱物欲、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子官视庾氏,俸廪颇有馀。”这两句诗意在表达对孩子未来仕途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子女能够拥有稳定职业和收入来源的希望。

“疏花会结果,小水长通渠。”最后两句则是自然景象的描绘,通过疏疏密密开花与小溪流水不断流向远处的比喻来表达对子女未来美好前程的期待。这种意境丰富、寓意深远的诗歌手法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颇为常见。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情感真挚、意蕴深长的家书,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子女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收录诗词(318)

吴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嘉定元年(公元1209年)第进士。累迁著作郎,兼直舍人院。应诏上书,颇切时要。累迁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疏言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四事。后进宝章阁学士,知温州,以言罢。泳著有鹤林集四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字:叔永
  • 籍贯:潼川
  • 生卒年: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

相关古诗词

送长儿槃赴金陵典斛(其四)

援以书戒子,子竟不若翁。

陶以诗责儿,儿只如顽童。

房公岂不智,集此书屏风。

堂基未及搆,手泽俱成空。

乃知贵胄门,美业真难终。

子虽有良质,须用磨琢功。

射御亦是学,不妨随元戎。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送长儿槃赴金陵典斛(其二)

悲莫悲生离,老至悲转切。

阿爹领宾送,诸母持酒别。

大妇前致辞,忽忽颜不悦。

归来视季女,一夕亦永诀。

人事长如此,有怀向谁说。

泪缘亲爱滋,心以忧患折。

去去勿重陈,秦淮对明月。

形式: 古风

送李伯勇分教阆州

明王不兴威凤衰,直笔无传老麟死。

春秋大谊炳如日,读者昏昏视为史。

濂溪之后伊川程,文字虽少源流真。

抉开宝藏得胡子,一洗纸上千秋尘。

伯兮有勇弗可遏,高阁诸儒祖河洛。

群玉洞见标月指,众醉醒闻候风铎。

当年进书一布衣,能取天上清名归。

秋澄讲幄玉色动,春拂秘馆芸香霏。

红尘不踏东华路,绿绮还携阆风去。

舟行若上离堆山,莫把鲁公雄文劲笔埋没苍苔间。

形式: 古风

送李雁湖大参赴遂宁(其一)

拍拍雁湖水,深深归雁亭。

雁归三四年,相伴湖水清。

燕私岂不乐,国尔终含情。

龙章倏夜下,惊赴鸥鹭汀。

鸿雁双翥翰,眷焉乃东征。

载辞龙鹄椒,复问莺花程。

輶轩骛华毂,高盖罗翠旌。

康屯岂无学,销暴不以兵。

蔚蓝旧草木,再色新威明。

寄声受廛者,明府如父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