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长儿槃赴金陵典斛(其四)

援以书戒子,子竟不若翁。

陶以诗责儿,儿只如顽童。

房公岂不智,集此书屏风。

堂基未及搆,手泽俱成空。

乃知贵胄门,美业真难终。

子虽有良质,须用磨琢功。

射御亦是学,不妨随元戎。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翻译

我拿书信告诫儿子,他却不如父亲般明智。
用诗歌教育孩子,他却像顽皮孩童般不听。
房公何尝不明智,却将这些书集成屏风。
房屋的基础还未建成,亲笔遗物已化为空无。
这才明白,贵族之家的荣光不易保持到底。
孩子虽然资质优良,但还需磨砺才能成才。
射箭驾车也是学问,不妨跟随领军之人学习。

注释

援:引述。
书:书信。
戒:告诫。
子:儿子。
竟:最终。
若:如。
陶:教导。
责:责备。
儿:孩子。
顽童:淘气的孩子。
房公:指房玄龄。
岂:难道。
智:明智。
集:收集。
书屏风:书籍作为装饰屏风。
堂基:房屋基础。
搆:建造。
俱:都。
空:空虚。
贵胄门:贵族家庭。
美业:美好的事业。
难终:难以持久。
子:孩子。
良质:优良品质。
须:必须。
磨琢功:磨炼过程。
射御:射箭和驾车。
学:学问。
元戎:领军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吴泳的作品,名为《送长儿槃赴金陵典斛(其四)》。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写给即将远行之子的教诲诗。诗中表达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和担忧,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援以书戒子,子竟不若翁。陶以诗责儿,儿只如顽童。" 这两句通过“援”和“陶”的动作,描绘出作者用书籍教育孩子的情形,但孩子似乎并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只像顽皮的孩童一样。

"房公岂不智,集此书屏风。" 这里提到的“房公”应是指有智慧之人,而“集此书屏风”则表明即使是聪明的人,也需要积累知识如同屏障保护自己。

"堂基未及搆,手泽俱成空。" 这两句描绘出作者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感慨,尽管家庭基础还不稳固,但个人的努力和成就却已经化为乌有。

"乃知贵胄门,美业真难终。子虽有良质,须用磨琢功。"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家族繁盛的认知,以及美好事业难以持久的感慨,同时也强调了孩子虽然天资聪颖,但仍需通过努力去打磨和雕琢。

最后两句“射御亦是学, 不妨随元戎。”表明即使是射御(古代的一种武艺)也是需要学习的技能,也不妨碍孩子跟随军队去经历人生。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作者对于子女教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他们未来生活的关切与期望。

收录诗词(318)

吴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嘉定元年(公元1209年)第进士。累迁著作郎,兼直舍人院。应诏上书,颇切时要。累迁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疏言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四事。后进宝章阁学士,知温州,以言罢。泳著有鹤林集四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字:叔永
  • 籍贯:潼川
  • 生卒年: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

相关古诗词

送长儿槃赴金陵典斛(其二)

悲莫悲生离,老至悲转切。

阿爹领宾送,诸母持酒别。

大妇前致辞,忽忽颜不悦。

归来视季女,一夕亦永诀。

人事长如此,有怀向谁说。

泪缘亲爱滋,心以忧患折。

去去勿重陈,秦淮对明月。

形式: 古风

送李伯勇分教阆州

明王不兴威凤衰,直笔无传老麟死。

春秋大谊炳如日,读者昏昏视为史。

濂溪之后伊川程,文字虽少源流真。

抉开宝藏得胡子,一洗纸上千秋尘。

伯兮有勇弗可遏,高阁诸儒祖河洛。

群玉洞见标月指,众醉醒闻候风铎。

当年进书一布衣,能取天上清名归。

秋澄讲幄玉色动,春拂秘馆芸香霏。

红尘不踏东华路,绿绮还携阆风去。

舟行若上离堆山,莫把鲁公雄文劲笔埋没苍苔间。

形式: 古风

送李雁湖大参赴遂宁(其一)

拍拍雁湖水,深深归雁亭。

雁归三四年,相伴湖水清。

燕私岂不乐,国尔终含情。

龙章倏夜下,惊赴鸥鹭汀。

鸿雁双翥翰,眷焉乃东征。

载辞龙鹄椒,复问莺花程。

輶轩骛华毂,高盖罗翠旌。

康屯岂无学,销暴不以兵。

蔚蓝旧草木,再色新威明。

寄声受廛者,明府如父兄。

形式: 古风

送陈和仲常博倅嘉禾(其二)

俗士骑户限,痴官摸床唇。

名节与官爵,岂以全畀人。

子方贵良贵,我亦仁景仁。

终始议论间,但保一色醇。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