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踽踽出东轩,徐徐步小园。
何须从吏卒,亦不引儿孙。
蹑屐寻莎径,携筇拨水源。
愁闻俗客到,唯说市朝喧。
这是一首描绘闲适生活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诗人司马光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情怀,将个人隐逸的生活状态转化为一种艺术享受。
"踽踽出东轩,徐徐步小园"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早晨缓缓地走出家门,漫步在自己的小园中。"踽踽"和"徐徐"都是形容词,用来描写行动的缓慢和从容,不仅表现了诗人的生活节奏,更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情怀。
"何须从吏卒,亦不引儿孙"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功名利禄的淡漠,以及对传宗接代之事的无牵无挂。这里的"吏卒"指的是官职和军职,而"儿孙"则是后代。诗人通过这样的语言,展示了一种超脱于红尘纷争的精神独立。
"蹑屐寻莎径,携筇拨水源" 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和享受宁静时光。"蹑屐"形容脚步轻盈,"寻莎径"则是寻找野草丛生的小路,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亲近感和对生活的细腻体验。而"携筇拨水源"则是手持竹篮子去挖掘泉水之源,显示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趣。
最后两句"愁闻俗客到,唯说市朝喧" 表达了诗人对外界喧嚣的不屑一顾。"愁闻俗客到"表明即便有俗世之人来访,也只会感到忧虑和不安。而"唯说市朝喧"则是指那些俗客们所说的,只不过是关于市场和朝廷的琐碎事务,这些对诗人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的日常生活画面,展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艺术境界。
不详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一榻仅容膝,身心俱寂然。
直缘知乐内,亦不为安禅。
棐几陈编掩,竹窗残局捐。
尚馀喧噪在,野鸟与林蝉。
官闲虚室白,粟饱太仓红。
朝夕扫三径,往来从二公。
蒹葭徒倚玉,燕雀岂知鸿。
相遇辄同醉,惟愁樽酒空。
柳翣丧容盛,江山故国遥。
清时独长往,何日重来朝。
事与秋云断,荣如晓梦消。
西风虎丘路,马鬣又嶕峣。
璿玑敷帝命,金节护边兵。
尽付将军制,真为儒者荣。
扶摇方上击,濛汜忽西倾。
罢市人相吊,纷纷满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