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四十二)

一宿复一宿,光阴渐渐促。

报你心王道,依智莫依识。

依智见真佛,依识入地狱。

若沦六趣中,受苦无时足。

形式: 偈颂

翻译

一夜又一夜,时光匆匆流逝。
告诉你内心的道路,理智比依赖意识更重要。
依靠理智能见到真实的佛,依赖意识只会陷入地狱。
如果沉沦在六道轮回中,受苦无尽无休。

注释

一宿:一夜。
复:再,又。
渐渐:逐渐。
促:紧迫,快速。
心王:内心的主宰。
道:道路,指引。
依:依赖。
智:理智。
识:意识,认知。
真佛:真正的佛。
地狱:阴曹地府,象征苦境。
沦:陷入,沉沦。
六趣: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受苦:承受苦难。
无时足:没有尽头,持续不断。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庞蕴的作品,属于佛教诗歌,其内容深含哲理。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命无常、时间宝贵以及因果报应的深刻领悟。

“一宿复一宿,光阴渐渐促”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光阴”指的是日影的移动,用以比喻时光的流逝。这里强调的是每天都在不断地过去,而光阴的流逝正如同我们无法挽留的生命一样,逐渐变得紧迫。

“报你心王道,依智莫依识”则是作者对修行者的心法指引。“心王道”可能暗指佛教中的“心性”,而“依智莫依识”则是在告诫读者应该以智慧为依归,而非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智慧在这里被视作通往真理之路。

接下来的两句“依智见真佛,依识入地狱”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思想。若是依靠智慧,则能领悟到真实的佛性;而如果仅凭知识或表面的理解,那么可能会误入歧途,最终导致堕入痛苦的地狱之中。

最后两句“若沦六趣中,受苦无时足”则是对未能修行者可能遭遇的后果的描述。六趣指的是佛教中的六道轮回,即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众生之所处。“受苦无时足”表达了在这些轮回中,受苦受难是没有尽头的。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严肃的宗教情怀,引导读者警醒自身,追求智慧,避免迷失。在佛教修行的语境下,它传递了一种对于时间、生命、智慧与痛苦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四十三)

余家久住山,早已离城市。

草屋有三间,一间长丈二。

一间安葛五,一间尘六四。

余家自内房,终日閒无事。

昨因黑月二十五,初夜饮酒醉。

两人相浑杂,种种调言气。

余家不奈烦,放火烧屋积。

葛五成灰烬,尘六无一二。

有物荡净尽,惟馀空闲地。

自身赤裸裸,体上无衣被。

更莫忧盗贼,逍遥安乐睡。

一等被火烧,同行不同利。

形式: 偈颂

诗偈(其四十四)

心若如,神自虚。不服药,病自除。

病既除,自见莲华如意珠。无劳事,莫驱驱。

智者观财色,了知如幻虚。

衣食支身命,相劝学如如。

时至移庵去,无物可盈馀。

形式: 偈颂

诗偈(其四十五)

一年复一年,务在且迁延。

皮皱缘肉减,发白髓枯乾。

毛孔通风过,骨消椽梠宽。

水微不耐热,火少不耐寒。

幻身如聚沫,四大亦非坚。

更被痴狼使,无明晓夜煎。

惟知念水草,心神被物缠。

云何不忏悔,便道舍财钱。

外头遮曲语,望得免前愆。

地狱应无事,准拟得生天。

世间有这属,冥道不如然。

除非不作业,当拔罪根源。

根空尘不实,内外绝因缘。

积罪如山岳,慧火一时燃。

须臾变灰烬,永劫更无烟。

形式: 偈颂

诗偈(其四十六)

迷时三界有,悟即出嚣缠。

心无六入迹,清净达本源。

地狱成净土,招手别诸天。

报语三涂宅,共你更无缘。

非论早与晚,悟理即无边。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