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四十三)

余家久住山,早已离城市。

草屋有三间,一间长丈二。

一间安葛五,一间尘六四。

余家自内房,终日閒无事。

昨因黑月二十五,初夜饮酒醉。

两人相浑杂,种种调言气。

余家不奈烦,放火烧屋积。

葛五成灰烬,尘六无一二。

有物荡净尽,惟馀空闲地。

自身赤裸裸,体上无衣被。

更莫忧盗贼,逍遥安乐睡。

一等被火烧,同行不同利。

形式: 偈颂

翻译

我家长久居住在山中,早就远离了都市。
草屋有三间,一间长一丈二尺。
一间安置了五棵葛藤,一间灰尘覆盖了六十四。
我家从内室开始,整天无所事事。
昨天恰逢二十五日黑月之夜,初夜时分我喝得大醉。
两人混杂在一起,各种玩笑言语充斥。
我家实在无法忍受,放火烧掉了堆积的杂物。
葛藤化为灰烬,灰尘也几乎消失殆尽。
一切都被清理干净,只剩下空旷的土地。
我赤身裸体,身上没有衣物。
无需再担心盗贼,可以自由自在地入睡。
一旦大火烧尽,同处一境却各有得失。

注释

久住:长久居住。
城市:都市。
草屋:用草搭建的房屋。
丈二:一丈二尺,古代长度单位。
葛五:五棵葛藤。
尘六四:灰尘覆盖了六十四(可能指面积)。
内房:内室。
黑月: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月亮暗淡。
饮酒醉:喝醉酒。
调言气:开玩笑的话语和气氛。
不奈烦:无法忍受。
火:火。
灰烬:燃烧后的残余物。
空闲地:空旷的土地。
赤裸裸:光着身子。
盗贼:强盗。
逍遥:自由自在。
同行不同利:同处一个境遇但结果各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归隐山林的生活状态。诗人余家久居于山,远离喧嚣的城市,与自然亲近,过着简朴自在的日子。草屋三间,各有所用,显示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生活哲学。

然而,在一个月黑的夜晚,诗人饮酒至醉,与一人相伴,情感交流中显得有些烦躁与无奈。这种烦躁促使他做出了极端的行为——放火烧掉了自己的屋积。这一举动不仅是对物质的彻底抛弃,也是对精神束缚的一种解脱。

火灾过后,葛五成灰,尘六无存,只留下空旷的土地。诗人自身赤裸,无忧无虑,似乎找到了另一种形式的自由。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差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与深邃,以及对于物欲和自由的独特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放火烧屋的行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多见,它更像是一种隐喻,表达了一种对旧有生活彻底否定的决绝态度。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生命与物质之间关系的一种深刻认识。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四十四)

心若如,神自虚。不服药,病自除。

病既除,自见莲华如意珠。无劳事,莫驱驱。

智者观财色,了知如幻虚。

衣食支身命,相劝学如如。

时至移庵去,无物可盈馀。

形式: 偈颂

诗偈(其四十五)

一年复一年,务在且迁延。

皮皱缘肉减,发白髓枯乾。

毛孔通风过,骨消椽梠宽。

水微不耐热,火少不耐寒。

幻身如聚沫,四大亦非坚。

更被痴狼使,无明晓夜煎。

惟知念水草,心神被物缠。

云何不忏悔,便道舍财钱。

外头遮曲语,望得免前愆。

地狱应无事,准拟得生天。

世间有这属,冥道不如然。

除非不作业,当拔罪根源。

根空尘不实,内外绝因缘。

积罪如山岳,慧火一时燃。

须臾变灰烬,永劫更无烟。

形式: 偈颂

诗偈(其四十六)

迷时三界有,悟即出嚣缠。

心无六入迹,清净达本源。

地狱成净土,招手别诸天。

报语三涂宅,共你更无缘。

非论早与晚,悟理即无边。

形式: 偈颂

诗偈(其四十七)

出家舍烦恼,烦恼还同住。

痴心觅福田,騃意承救度。

十二因缘管,无繇免来去。

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

佛心一子地,蠢动皆男女。

平等如虚空,善恶俱无取。

既不造天堂,谁受三涂苦。

有无尽无馀,乘空能自度。

神作如来身,智作如来库。

涌出波罗蜜,流通正道路。

浑身加身佛,迷人自不悟。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