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四十四)

心若如,神自虚。不服药,病自除。

病既除,自见莲华如意珠。无劳事,莫驱驱。

智者观财色,了知如幻虚。

衣食支身命,相劝学如如。

时至移庵去,无物可盈馀。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诗人庞蕴之手,体现了禅宗对于心灵境界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诗中“心若如,神自虚”一句,表达了一种心境平和、精神宁静的状态,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澄明与淡定。

“不服药,病自除”则是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身体健康的理念,无需依赖外物。这里的“病自除”,可以理解为通过内在的修炼而自然恢复健康状态。

接下来的“病既除,自见莲华如意珠”表达了在心灵净化之后,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领悟,也象征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莲花在佛教中象征清净和智慧,如意珠则是传说中的宝石,能够实现愿望,这里比喻了心灵的纯洁和精神的满足。

“无劳事,莫驱驱”告诉我们要保持一种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不被外界的事物所牵绊。这里体现了对顺其自然哲学的信奉。

智者对于财色等世俗欲望有着清醒的认识,如同看破幻梦一样,能够超脱物质和情感的束缚。这在“智者观财色,了知如幻虚”一句中得到了体现。

“衣食支身命,相劝学如如”则是提倡一种简朴而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同道之人的鼓励,去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最后,“时至移庵去,无物可盈馀”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流转和无常的洞察。在适当的时候,应放下一切世俗的执着,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迈进。这里“无物可盈馀”,意味着在真正意义上的空无一物,是达到一种精神自由的状态。

这首诗偈通过对心灵修炼和生活态度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禅宗哲学深刻理解和个人修行体验。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四十五)

一年复一年,务在且迁延。

皮皱缘肉减,发白髓枯乾。

毛孔通风过,骨消椽梠宽。

水微不耐热,火少不耐寒。

幻身如聚沫,四大亦非坚。

更被痴狼使,无明晓夜煎。

惟知念水草,心神被物缠。

云何不忏悔,便道舍财钱。

外头遮曲语,望得免前愆。

地狱应无事,准拟得生天。

世间有这属,冥道不如然。

除非不作业,当拔罪根源。

根空尘不实,内外绝因缘。

积罪如山岳,慧火一时燃。

须臾变灰烬,永劫更无烟。

形式: 偈颂

诗偈(其四十六)

迷时三界有,悟即出嚣缠。

心无六入迹,清净达本源。

地狱成净土,招手别诸天。

报语三涂宅,共你更无缘。

非论早与晚,悟理即无边。

形式: 偈颂

诗偈(其四十七)

出家舍烦恼,烦恼还同住。

痴心觅福田,騃意承救度。

十二因缘管,无繇免来去。

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

佛心一子地,蠢动皆男女。

平等如虚空,善恶俱无取。

既不造天堂,谁受三涂苦。

有无尽无馀,乘空能自度。

神作如来身,智作如来库。

涌出波罗蜜,流通正道路。

浑身加身佛,迷人自不悟。

形式: 偈颂

诗偈(其四十八)

事上说佛国,此去十万里。

大海渺无边,动即黑风起。

往者虽千万,达者无一二。

忽遇本来人,不在阴阳里。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