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榕溪阁

寒溪澹容与,老木枝相樛。

其谁合二美,名此景物幽。

太史昔南骛,于焉曾少休。

想当下榻初,清与耳目谋。

品题得要领,亦有翰墨留。

我来访遗址,密竹鸣钩辀。

稍令旧观复,还与佳客游。

树影散香篆,水光泛茶瓯。

市声不到耳,永日风飕飕。

所忻簿书隙,有此足夷犹。

平生丘壑愿,如痼不可瘳。

虽知等喧寂,终觉静理优。

更思濯沧浪,榕根浮小舟。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寒冷的溪流清澈宁静,老树枝条弯曲交错。
谁能将这美景结合,赋予它如此幽深的名号。
太史官昔日南下奔波,这里曾是他短暂的歇息地。
想象他初次在此落脚,清风明月洗涤着视听。
品味题诗,把握了精髓,留下了墨迹。
我来探访这片遗迹,竹林深处传来鸟鸣。
希望能恢复旧时风貌,再与好友共游。
树影斑驳如香篆,水面泛起茶杯的倒影。
市井之声远离耳畔,整日只有风声飕飕。
在文书工作间隙,能有此地让我悠然。
一生向往山林生活,如同顽疾难以治愈。
虽然明白喧嚣与寂静平等,但我更偏爱静谧。
更想在沧浪之水洗涤心灵,榕树根下乘小舟漂流。

注释

寒溪:寒冷的溪流。
澹:清澈。
容与:宁静。
樛:弯曲。
合:结合。
幽:幽深。
太史:古代官职。
南骛:南下奔波。
清:清风。
谋:洗涤。
品题:品味题诗。
要领:精髓。
遗址:遗迹。
密竹:茂密的竹林。
旧观:旧时风貌。
佳客:好友。
香篆:香烟缭绕如篆文。
茶瓯:茶杯。
市声:市井之声。
永日:整天。
簿书:文书工作。
夷犹:悠然。
丘壑:山林。
痼:顽疾。
等:平等。
静理:静谧的道理。
濯沧浪:在沧浪之水洗涤。
榕根:榕树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山谷景象,寒冷的溪流潺潺,老树枝条交错。诗人寻找两个美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命名这个幽静的景物。太史曾经到南方游历,在那里稍作停留。想当年初次来到这里时,那种清新的感觉是如何与耳目谋划。这首诗中的品题(即诗中提到的“品题”)抓住了关键,诗人也在文字间留下墨香。

诗人访问了遗址,密集的竹林发出鸣响,仿佛钩辀之声。稍微让旧日的观景之地重现,与佳客一同游历。树影散发着香气,水光映照在茶瓯上。远离市井的声音,不闻凡尘喧哗,只有永恒的风轻轻吹过。

诗人对于书籍的爱好如同隙间的小路,有此便足以自得其乐。平生对于丘壑的愿望,如同顽疾难以痊愈。虽然知道世间喧哗与寂静终究是不同的,但最终仍觉得宁静理智更为上选。诗人还想到了濯濯沧浪,榕树根部漂浮着小舟。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与精神宁静的向往,以及他对书籍和文字世界的深厚情感。

收录诗词(551)

张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 号:南轩
  • 籍贯: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
  • 生卒年: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

相关古诗词

赠乐仲恕

老子曾从先觉游,后来文采继风流。

胸中有意穷千古,笔下成章映九秋。

尘世利名无著莫,圣门事业要精求。

咏归消息今犹在,鱼跃鸢飞会得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默侄之官襄阳两诗以送之(其二)

潦雨弥旬月,予方念鞠穷。

子行何草草,别语又匆匆。

汉沔英灵在,江山今昔同。

未须登岘首,先合拜隆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依韵答翁铜士过寓楼一首

风雨能来共此庐,见犹恨晚未云虚。

低昂前日遗尘叹,淹忽经年结草居。

一室待除嗟事小,众人相遇识君初。

如何便拟皋门隐,不为哀时失著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端阳日过十刹海同栽甫

客中过佳节,言寻友朋欢。

驱车薄湖堧,遂憩朱楼阑。

重云蔽野黑,高柳依人寒。

便欲委渊沙,所嗟湖不宽。

形式: 古风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