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行(其一)

出东门,顾且望。欲何归,向洛阳。

座下两走马,马上结束千金装。

挥鞭酒家去,调笑邯郸倡。

作使博,徒数辈,掷钱百万少年场。

少年场,朝用广平公故,暮为琅琊大王。

男儿结交愿得豪贤,君复自爱莫相忘。

男儿结交愿得豪贤,君复自爱莫相忘。

恩仇分所当,翩翩轻薄殊未央。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

鉴赏

这首《东门行》(其一)由明代诗人李攀龙创作,描绘了一幅充满豪情与悲欢交织的画面。

开篇“出东门,顾且望。欲何归,向洛阳。”诗人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主人公离家远行的场景,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接着,“座下两走马,马上结束千金装。”描述了主人公乘坐骏马,身着华贵服饰的奢华景象,展现出其不凡的身份和地位。

“挥鞭酒家去,调笑邯郸倡。”诗人通过这一细节,展现了主人公在旅途中放纵享乐的生活态度,与酒肆中的歌女调笑,释放着内心的欲望与情感。随后,“作使博,徒数辈,掷钱百万少年场。”进一步描绘了主人公在赌博场所的豪赌场面,与一群年轻人一同挥霍金钱,追求刺激与快感。

“少年场,朝用广平公故,暮为琅琊大王。”这句话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暗示主人公虽然在少年时期享受荣华富贵,但未来却可能面临权力更迭与命运的无常。接下来,“男儿结交愿得豪贤,君复自爱莫相忘。”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结交豪杰贤士的渴望,同时也提醒自己要珍惜友情,不忘初心。

最后,“男儿结交愿得豪贤,君复自爱莫相忘。”这一句重复出现,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以及在追求功名利禄的同时,不应忘记身边的朋友与亲人。整首诗在豪放与悲凉之间徘徊,既展现了主人公的豪迈与放纵,也蕴含了对人生无常与友情珍贵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饮马长城窟行

萧萧山上草,悠悠山下道。

长城一何长,远望多悲伤。

远望不如归,游子日依依。

依依复累累,涕泣当为谁。

高台知天风,鸿雁知天霜。

欲媚更无人,欲去更彷徨。

浮云西北来,我马顾之鸣。

愿附尺素书,迢迢东南行。

浮云不可托,素书不可成。

十年违室家,安知即平生。

形式: 乐府曲辞

上留田行

人生一何相悬,哲士常见未然。

愚夫不睹目前,所较以千年。

今尔忽怨苍天非、世淆乱,谁贵圣贤。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

孤儿行

孤儿生,孤儿生,命不如,一抔土。

父母在时坐长筵,雷大鼓。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报府。今年护羌,明年击胡虏。

六月来归,不得自言苦。目汁稠浊,头面生疮。

大兄言视饭,大嫂言溉釜。上高堂,不见父与母。

下堂孤儿,泪下如缕。使我朝行薪,暮不得束刍。

顷筐敝漏,缉之用荼。钩折无喙,镰钝无肤。

舍镰拔丛,棘棘断行。复苏刺伤我手,复裂我襦。

自念犹人,谁使为奴。兄嫂如此,为不早去。

下从地下,当复何须。高秋八九,月堕严霜。

百草凋枯,牧竖绝粮。

驱羊下山,逸入他群,不辨所亡。

愿取我羔,莫攘我羊。羊复恋子,箠之不将。

弃箠挽角,羊僵道傍。拽羊回家,兄与嫂睨。

三年不乳,毛尾空长,作何校计。

乱曰:羊鸣一何芊芊。

父母地下,将书寄与兄嫂:尔爱其羊,我爱其子。

形式: 乐府曲辞

怨诗行

荆山何岩岩,白璧何齿齿。

圭璋满朝廷,尔胡独在此。

千载抵尘沙,一抱即知己。

瓦砾生目中,众人纷所指。

五都当一顾,三献不得理。

一刖藏白虹,再刖涸沂水。

玉石苟不分,安用存吾趾。

昭王遣使问,慷慨不可止。

一剖属白虹,再剖折沂水。

至今为宗器,天下称其美。

愿以陵阳侯,还之乐正子。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