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空碧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
东楼莫碍渐高势,四海待看当午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半夜婵娟影,正对五侯残酒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中秋赏月的图景。开篇“空碧无云露湿衣”,设定了一个清凉、明净的夜晚,天空干净而没有云彩,连衣服都被露水浸湿,可见月光的清辉如同露珠一般晶莹剔透。
紧接着,“群星光外涌清规”则表达了诗人对星辰之美的赞赏,群星在明净的夜空中闪烁,如同清晰的法则或秩序。这里用“涌”字形容星光,是一种动态的描写,给人以波澜壮阔之感。
第三句“东楼莫碍渐高势”,诗人可能站在东楼上,随着夜色加深和月亮升起,他所处的位置也似乎在变得更加高耸,视野更为开阔。这里的“莫碍”字眼,意味着无任何阻挡,可以尽情领略远方景致。
第四句“四海待看当午时”,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待。尽管现在是夜晚,但他希望四面八方的人都能在正午时分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这里“午时”可能不是指时间上的中午,而是一种比喻,表示最完美的时刻。
接下来的两句,“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诗人似乎在表达对月光的深情。首先,他希望能与月亮更亲近,以至于能够分辨出它的每一缕光辉;其次,“肯教幽暗取丹枝”则透露出一种超自然的情怀,仿佛诗人愿意教会那些处在黑暗之中的人如何寻找到象征智慧和力量的“丹枝”。
最后两句,“可怜半夜婵娟影,正对五侯残酒池”,表达了诗人对月下的美好景致的赞叹与怜悯。在深夜时分,那么细腻、柔和的月光投射在空旷的酒池旁,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的画面。这里“五侯”可能指的是古代五位显赫的贵族,而今夜他们的酒池已经冷清,只剩下残留的酒水与月影相伴。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中秋之夜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以及他内心世界的丰富想象。
不详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绿树深深处,长明焰焰灯。
春时游寺客,花落闭门僧。
万法心中寂,孤泉石上澄。
劳生莫相问,喧默不相应。
红霞青壁底,石室薜萝垂。
应有迷仙者,曾逢采药时。
桃花饶两颊,松叶浅长髭。
直是来城市,何人识得伊。
通宵亦孤坐,但念旧峰云。
白日还如此,清闲本共君。
二毛凋一半,百岁去三分。
早晚寻流水,同归麋鹿群。
好向东林度此生,半天山脚寺门平。
红霞嶂底潺潺色,清夜房前瑟瑟声。
偶别十年成瞬息,欲来千里阻刀兵。
可怜二子同归兴,南国烟花路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