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谈空与破邪,献寿复荣家。
白日得何偈,青天落几花。
传灯皆有分,化俗独无涯。
却入中峰寺,还知有聚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栖白所作,名为《送僧归旧山》。诗中融合了佛教的修行理念与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心境。
“谈空与破邪,献寿复荣家。”开篇即提出两个主题:一是探讨佛法中的“空”义,以此破除心中之邪;二是为僧人送行,祝愿其修行有成,能够再次光耀其家族。这里的“谈空”体现了诗人对佛教哲学的理解,而“献寿复荣家”则表现了对僧人的美好祝愿。
“白日得何偈,青天落几花。”这一句转向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对比鲜明的事物——白日与青天,诗人探询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中细微之物的存在。这里的“偈”应为“偈颂”,即佛教中的赞歌或咒语;“几花”则是指天上偶尔降落的云花。这两者的问询,既表现了诗人对时间和自然之美的感悟,也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传灯皆有分,化俗独无涯。”这一句回到佛教修行的主题,“传灯”指的是禅宗祖师之间心法的相传,每个师承都有其特定的修行方法和层次。这里强调了每个人在修行中的独特性和阶段性。而“化俗独无涯”则表达了一种观点,即佛法对待世间众生进行教化时,没有固定的边界,每个人的悟入都有其独特之处。
“却入中峰寺,还知有聚沙。”最后一句,诗人送别的僧人回到他们修行的地方——中峰寺,并且提到那里还有一些僧众在进行修炼。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象征着精神世界的深处和宁静。
整首诗通过佛教修行与自然景观的交织,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意境。诗人栖白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送别之情融入佛法与山水之间,既表达了对僧人的美好祝愿,也流露出自己对于自然和精神世界深刻的感悟。
不详
生卒年不详,越中(今浙江)人。常与李频、许棠、姚合、李洞、贾岛、无可等诗人往来赠答。唐宣宗大中年间住京城荐福寺,为内供奉,赐紫袈裟。工诗,尚苦吟。时人张乔谓其“篇章名不朽”。《全唐诗》共录其诗16首
南居古庙深,高树宿山禽。
明月上清汉,骚人动楚吟。
数篇正始韵,一片补亡心。
孤悄欺何谢,云波不可寻。
重城深寺讲初休,却忆家山访旧游。
对月与君相送夜,闻蛩教我独惊秋。
云心杳杳难为别,鹤性萧萧不可留。
遥想孤舟清渭上,飘然帆影起离愁。
独夜相思但自劳,阮生吟罢梦云涛。
此时小定未禅寂,古塔月中松磬高。
背郭去归宿,头陀意颇浓。
鹤争栖远树,猿斗上孤峰。
夜戍经霜月,秋城过雨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