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衡岳隐禅师

旧住衡州寺,随缘偶北来。

夜禅山雪下,朝汲竹门开。

半偈传初尽,群生意未回。

唯当与樵者,杖锡入天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从前住在衡州的寺庙中,因缘际会来到北方。
夜晚在山上打坐,雪花飘落,清晨则打开竹门取水。
刚刚传授完一半经文,大家的领悟还未完全开启。
我只愿与砍柴的人一起,手持锡杖前往天台山修行。

注释

旧住:从前居住。
衡州寺:衡州的一座寺庙。
随缘:随顺机缘。
偶:偶然。
北来:向北而来。
夜禅:夜晚打坐参禅。
山雪:山上的雪。
朝汲:清晨取水。
竹门:竹制的门。
半偈:一半佛经或诗句。
传初尽:刚刚传授完毕。
群生:众人。
意未回:领悟尚未深入。
唯当:只应。
樵者:砍柴的人。
杖锡:持杖和锡杖(指僧人出行的标志)。
天台:天台山(著名的佛教圣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宁静生活和心灵的自在。"旧住衡州寺,随缘偶北来"表明诗人曾经居住在一个名为衡州的寺庙中,并且是顺应命运的安排偶尔向北行走。这两句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诗人的生活轨迹和他的禅意境界。

接下来的"夜禅山雪下,朝汲竹门开"则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显示了诗人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夜晚在雪地中修行禅定,清晨则是从竹林间取水,这些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

"半偈传初尽,群生意未回"这两句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们对于禅定修行的不理解或忽略。"唯当与樵者,杖锡入天台"则表达了诗人选择与樵夫(砍柴的人)为伍,用手杖和斧头进入天台山区,这里的"天台"象征着精神的高度和清净之地。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自然、世俗与禅定,表达了诗人对于超然物外的向往,以及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和纯粹。语言简洁而深刻,意境悠长而淡远,是一首充满禅意和哲思的佳作。

收录诗词(242)

李端(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字:正已
  • 籍贯:自号衡岳幽
  • 生卒年:约737年—约784年

相关古诗词

下第上薛侍郎

蓬荜春风起,开帘却自悲。

如何飘梗处,又到采兰时。

明镜方重照,微城寄一辞。

家贫求禄早,身贱报恩迟。

幸得皮存矣,须劳翼长之。

铭肌非厚荅,肉骨是前期。

纵觉新人好,宁忘旧主疑。

终惭太丘道,不为小生私。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长安书事寄卢纶

弱冠家庐岳,从师岁月深。

翻同老夫见,殊寡少年心。

及此时方晏,因之名亦沈。

趋途非要路,避事乐空林。

素业在山下,青泉当树阴。

交游有凋丧,离别代追寻。

向秀初闻笛,钟期久罢琴。

残愁犹满貌,馀泪可沾襟。

勿以朱颜好,而忘白发侵。

终期入灵洞,相与鍊黄金。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奉和秘书元丞杪秋忆终南旧居

高门有才子,能履古人踪。

白社陶元亮,青云阮仲容。

田园忽归去,车马杳难逢。

废巷临秋水,支颐向暮峰。

行鱼避杨柳,惊鸭触芙蓉。

石窦红泉细,山桥紫菜重。

凤雏终食竹,鹤侣暂巢松。

愿接烟霞赏,羁离计不从。

形式: 排律 押[冬]韵

送归中丞使新罗

东望扶桑日,何年是到时。

片帆通雨露,积水隔华夷。

浩淼风来远,虚冥鸟去迟。

长波静云月,孤岛宿旌旗。

别叶传秋意,回潮动客思。

沧溟无旧路,何处问前期。

形式: 排律 押[支]韵